漫步村口,摩挲着古老的石雕,总会让人发怀古之幽思,似拾起片片零零落落的枫叶。
村口有一观澜书院,解放后收归公有,这里先后办过初中、小学。这里曾是宋元明清时期儒学传播的要院,盛极一时。书院立一石碑,高两米许,宽约一米,正反两面分别雕刻有两篇宋元时期的重修观澜书院纪实,其中一篇由元代郴州路教授左元龙所撰,详细记叙了书院成立的要旨以及重修的过程。左文在湖南和资兴的史志以及曹氏家谱里均有收录。据左文载,书院最初建于宋代,倡导崇儒重道,以儒家和理学经典教育子弟,淳化乡风。文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碑文至今保存完整,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史均具重要价值。
原创102‖沉寂老村里怀古幽思书院坐西朝东,面对回龙峰,左有天平仙山的钟声绕梁,右前方有笔架山和七宝山相拱,后有青松翠竹拥护,前有深潭可鉴,曰醽醁潭,两侧有河流缨带左右,山清水净,钟灵毓秀,气势恢弘。有联为证,上联:望日庆升平萦凤岭回山气象峥嵘峙绣虎,下联:观澜汇学海带桃源渌水文机活泼衍雕龙。因有渌水渊源,故又得名醽泉书院或醽醁泉书院。
书院名气极盛时是自出状元始,有曹姓名一本者,字如圭,才情并茂,记力超人,根据醽醁曹氏族谱记载,他品格清奇,特达不凡, 策对精良,博览经史子集,有一目了然之概,元朝大德甲辰科状元。又载,他进京赶考时,考官问来者何人,一本即兴赋诗一首:“一曲当头日正明,女子开口笑吟吟,过了十一又十一,乃是金榜第一名”。既把自己的名字和年岁巧妙嵌入,又展露自己的雄心壮志,可谓大气磅礴。在殿试时,皇帝看了看一本公呈上的出身地形图,眉头一皱,说此地形水浅地薄,难以取功名。一本公从容策对:水浅龙现角,地薄早生芽。对仗工整,不卑不亢,回应精巧,最后曹一本还是状元及第。但在汉民族政治上受到压制的元朝,他只得了个有职无权的左春坊,虽官至二品,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重用,清高桀傲的性格,与朝臣不和,后因得罪权贵,辞官返乡,半路郁郁而终,归葬于钟灵毓秀回龙山下。衡阳国学进士曹元凤有诗赞曰:“金榜题名值壮年,文章滚滚笔如椽,王门有意非己由,莲慕为官不愧天”。
原创102‖沉寂老村里怀古幽思同科的曹一筵也金榜题名,得二甲传胪,一筵,字如叟,号希铭,官至翰林学士。同期的曹一槛,字如珩,曾任知州,后升户部郎中,颇有政声。兄弟联袂登皇榜,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一直被传为佳话,一时歌咏题诗者众多,溢美之词累犊。有七绝一首为证:“兄弟高占一鳌头,凤舞鸾飞众鸟愁,山色不知天远近,魁名当镇万人楼”,从此书院声名远播,求学者络绎不绝,从后来众多的及第进士名录中可以想见当时书院的夺目辉煌。
根据谱牒记载,书院一共有三块石碑,第一块保存最为完好,几经搜寻,我找到了第二块,横卧在村旁的小河上,作为桥面,朝上的一面已经磨平,没有一点字迹,而朝下的一面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可辩。第三块目前无法寻觅。
书院的正门的门槛为大型青石浮雕,题材为中国传统的鲤鱼跳龙门,两侧为雕工极为精细的巨大青石石鼓,令人肃然起敬。一进大门,左右两边为廊房,整个建筑为四合院设计,中间为天井,全部为青石结构,水流汇集至天井后,由地下排水系统巧妙地排出,正堂为拱形木制结构,横梁和厅柱都是由巨大的樟木打造,屋顶随处可见各种木雕装饰。大厅是讲学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原来的正厅挂着很多的旌表和题咏,有如邑令蒋兆甲所题的“诗礼世家”以及“振铎休声”等牌匾。可惜“文革”期间这些文物大部分被用来做楼板了,现在基本腐朽了,甚为可惜。
原创102‖沉寂老村里怀古幽思据清光绪《兴宁县志》第十七卷记载,醽醁泉又名官酒泉,在兴宁县城东北40里,近酃渌寺,水味甘美,可酿酒,上有书院,为兴宁八景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还是有名的酒乡,所谓醽醁者,即美酒名也,醽醁潭就是出产美酒的地方,历代文人骚客来往于此,诗酒互动,诗咏酒香,酒助诗兴,留下了很多诗词歌赋。家乡的酒,酒香醇和,甘甜爽口,回味悠长,尝有知者不醉,醉者不知之谓也。乡民既嗜酒成性,血气旺盛,性格豪爽,也重视学习,秉持耕读传家之风,如今这里依旧传承着祖辈独特的醽醁酒文化和浓郁的书院精神。
矗立其间,定气安神,细细品读先辈留存下来的诗句,十有八九与酒有关。如“程乡渌水水经传,别派犹存官酒泉,千日醉供高士兴,一盂清祝大夫贤,应从同献知名早,自信移封得味全”,“山横远岫抱平沙,云树中藏老故家,栋宇式宏先世业,衣冠不改旧时华”。还如:“万卷遗书前圣墨,千章乔木旧人家,寒窗夜静鸣琴月,花谢春风泛酒霞。”不管什么事与物,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村人都离不开酒,酒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血液和骨髓里了。
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书院是清中期仿造,民国时期重修,其规制已大不如前。在书院的墙壁上,经过文物考古人员的细心打凿,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的数块碑记,内容和做工也大不如前了。元代的石碑高大方整,雕刻精细,装饰典雅,文章多出自大家手笔,书丹亦功力深厚,书风丰富多彩,一碑兼有楷、篆、行书三种,且在碑首镶有龙凤饰纹,气派不凡;而民国初期的就简陋多了,大多只有一面,雕刻也很粗糙,更没有饰纹,文章短而无气势。
原创102‖沉寂老村里怀古幽思据史料记载,古镇七里名称的由来,就是从古村口到集镇延绵有一条七里长的青石板古道,所以得名。这里曾经是东西方向的交通要塞,商业和鞭炮作坊颇为兴盛,古道旁有一块修路碑,这块路碑于同治年间立,碑记里详细记述了修路的艰难历程,以及古道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不远处还有数处古驿站和曹状元故居遗址。
民居傍古驿道而建,一字排开,延绵数百米,鳞次栉比,古香古色。近观之,一砖一瓦均十分考究,连缝隙和墙角的处理都极为精致。远远望去,青砖黛瓦,钩檐造角,虽历经风雨,依然风骨犹存。民房之间既独立成体系,又相互连接,浑然一体,独具一格;通风、采光、排水、防火、防盗等功能均一应俱全,现在住起来仍然感到很受用。
父辈们陆续举家离开故乡,住进了城里,祖屋也渐次倾颓。年久,今已辟为菜园。但后生们这些年一直在春节、清明期间争取着回村访亲,不管你走多远,其出发的根还在这里留守。今日怀古,究到底,怀的不是旧物,而是透过这些历经沧桑风雨的陈旧房屋外的那些难以割舍的追思、传统、乡愁……
原创102‖沉寂老村里怀古幽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