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这样的人,觉着生活中自己挺努力,工作也很勤奋,坚持读书跑步,无论他工作做的多么好,也会被大家忽视。咬牙死拼,工作上没有起色,也没有人欣赏自己,坚持来写作也没什么人来看。
这样的故事,不是孤案。以前我确实觉得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有所成就。但随着经历沉淀的越多,越发觉得努力不一定能让你成功,思维的深度和你对自己成长的定位才会影响你的命运。
01思想交流是听得见的差距,思维深度是看不见的距离
说一个发生在工作中的故事。有位经理工作上出了纰漏,事情不大管理层本身也没打算追究,但他本人出于恐惧,上门找老总解释:
经理:你听我说,当时的情况吧,是这样的,然后……
老总:闭嘴!
经理:……为什么不让我解释?
老总:你解释个什么,你在找借口。
经理:……我没有找借口,我在说明一下……
老总:什么是借口?
经理:……当时的情况吧,我也没想到……
老总:先回答我,什么叫借口?
经理:……你怎么不听我说话啊,你听我解释……
老总:……回答我,什么叫借口
经理……哦,我明白了,解释就是借口
老总:明白了就好。
等经理走后,老总对旁边的人说:他明白个什么呀,他要是真明白,就会笑着把自己的过错认真地剖析一遍,假如他真的这么做了,他就算是真的明白了,也会对他另眼相待了。
出了问题,经理一个劲的解释,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俗话说解释就是掩饰,就是找借口,老总的本意要的是出现了问题有什么方案解决,以后如何避免,而不仅仅在归责方面,把自己撇清。
想起在工作那会,在一次课程中听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板要他的秘书安排组织第二天上午九点开一个会。在这件事里面,通知到所有参会的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是“任务”。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这里有两种回答,小王和小李:
员工小王说,发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材料,准点来参加会议,认真仔细地去记录会议纪要。
员工小李呢说,不光发通知,发通知之后,再亲自和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
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提醒参会人员,确定有没有变动。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话筒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在物品上,环境上,这些准备可以满足开会的需求?再了解这个会议的议题是什么,看有无必要给与会者发与这个议题相关资料,供参考,有备而来,开会时候提高效率。
接着,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给老板,然后请示老板审核。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以纪要为执行文件,监督,检查,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给老板。
最后,把上述过程总结复盘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复制优秀团队,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与小王相比,小李是不是思考的更加深入,在段位上更高一级,不仅深入思考准备,最后复盘总结做流程。如果你是上司,相比之下,是不是觉得第二个员工特省心,你说的没说的,他都做的妥妥的。
这是非常细小的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不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证么,同一件事情,不同人做有不同效果。思维深度的不同带来最终结果的不同。
不要每逢工作有问题,就一脸懵逼地跑去问上司,问上司要什么结果,对于上司来说,你特么都问我,我要你干嘛?
看起来自己很努力,天天加班,埋头苦干的累死累活,但思想上固步自封,满身怨气,努力也总带着怨气和自傲,永远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更谈不上取长补短。
在读书时,很多人都很努力,天天吭哧吭哧点灯熬油,成绩才勉勉强强。但总有些人,善于深入思考和总结,做一套题顶你做十套,天天上半节课、看着电视还能考第一。
以前我们总认为这样人是聪明,后来知道人家都做了一件事:深度的思考与总结,而不仅仅是点灯熬夜这么简单。
为什么大家都挺努力上进的,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走出了差距?总会有一些人出类拔萃,另一些人陷入平庸?
思维的深度注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走向。个人的成长更应该是在思维的深挖和扩大自己视野格局的成长。
总有些人,对身边的学习机会从不积累,张口就要免费的。思想保守,看到新生事物都觉得是在骗钱的。
思想上的差距二字比努力更可怕,因为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与人的差距在哪里,盲目的努力只会感动自己,却落得更大的差距。
最近在Spenser二期写作课任职班长,班级里有位同学的作业被点名表扬上墙推送,一时间,有恭喜的,也夹杂异样声音,认为他们之所以能上墙,是走了捷径,讨巧写了与课程相关主题……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思维模式与思考深浅的不同,结果大不一样。
就这个事情来说,你有思考为什么别人的作业能够推送上墙而你没有?就算是同一个课程相关主题,也有那么多人写,为什么偏偏她能抓住机会选好角度,写出自己的风格被选中上墙?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段话:
“看得见的叫差距,看不见的更是差距
意识到的是差距,意识不到的更是差距。”
当身边有人获得优秀,你不要想着是不是他/她是不是靠什么技巧。很多时候,这仅仅能看到事情的表象。对真实的原因,比如别人的思考深入程度、付出努力视而不见,可你们的差距,就差那些看不见的地方。
你的思考有多深,你的眼界有多广。把蚂蚁看成是大象,把男人看成是女人。在凡事上,摆脱我们先入为主看表象的成见,充分打开自己的思维,开放思考。因为在深层上,看得出蚂蚁和大象之间是有相同点的。
思想交流是听得见的差距,思维深度是看不见的距离。
02 为什么别人的努力成长叫蓝图,你的成长叫流浪?
如果说思考深度是对一件事的努力,那么更重要的努力是,你对自己成长方向的把握是否精准和清晰。说个例子,这里有甲乙两个同学,他们都有强烈的成长愿望,并愿意付诸行动:
甲同学的做法是:他决定大量的阅读,激情澎湃,发誓一定要努力成长为下一个大神,参加各类课程和各类成长成长小组,接着,他跟伙伴们一起,每天听课打卡,努力坚持,早睡早起,持续阅读......,很励志吧。
乙同学的做法:他也参加了很多课程加入成长小组,并跟伙伴们一起,每天听课打卡,努力坚持,早睡早起,跑步锻炼,持续阅读......
但是,他和甲同学做法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会花时间去琢磨、去规划自己的成长框架以及不断确认自己的成长方向,并把所选择的行动,都放在成长规划下进行。
这两种行为有何不同?再打个比方:
甲同学和乙同学都在学习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是一样,命运给予他们什么颜色的笔,他们就会用这个颜色在白纸上随意画下一笔,每当他在外面学一种新图新画法,他总会迫不及待的把它们通通画到纸上,甲同学觉得那怕随意加上一个新颜色,自己的画似乎也会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颜色.....
乙同学呢?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整个白纸的框架搭建与布局研究,笔墨多被用在构图、打磨上。虽然一开始依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些框架线条,也没有什么能够吸引眼球的色彩...但随着越来越多经过精心挑选的笔墨被乙同学坚持用在构图上,所以画也渐渐呈现出全景面貌......
一个在画拼图,一个在画蓝图,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若真想努力,就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天天看书听课、学习锻炼这个叫做战术上的勤奋。那么多年的听课学习后却依旧没找到学习目标,这个叫做战略上的懒惰。
每一步都努力做对,是不是一定就会成功?提升自己就是在自我成长么?提升自己和规划成长根本是两码事。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成长定位,你会发现你,似乎是一直在拼命努力提升自己,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往往是:
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以为是在提升自己,最后的结果是,却不一定收获到自己期望的成长结果。
表面上你很努力,而实际上你的格局和视野只能看到自己那一小圈,你的努力感动的只有你自己。为了努力而努力,来感动或安慰自己?
还是在为了实现你的一个成长目标?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你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再来确定它是不是符合你整个成长规划。无论你深耕也好,跨界也罢,根据自己优势特长,持续不断看见下一个自己,这才是全景成长规划。
你要做到的首先是整顿好自己的大方向,接着是寻找相对应的具体提升办法,然后才是拼命努力!
小结:写在最后的话
只看事情表面,不做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努力方式会让你的努力看不见成效。看着事物的表象就开始意淫自己的美好人生。
对每件事情的思考深度,以及你对于你自己个人阶段性的成长规划,比你埋头苦干的盲从努力有效的多。正如这段话所说:
掌握一种方法,不如掌握一种思维
掌握一种思维,不如掌握一种人生
人们打开成长的方式不一样,一种是拼图式的随机成长路径,一种是有蓝图的规划成长路径,前者叫做成长流浪,后者叫做成长航行。
人生一辈子,截长补短不到三万天。上天给我们最宝贵的生命,那必然是上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这一生活的明白爽快,不憋居斗室里巷之间,世界那么大,你一生来来去去如果只限于方圆几公尺之内,这岂不是辜负了。努力活出生命的深度,而不是自甘平庸。
短短三万天,你敢把你的未来,交给看似努力却不靠谱的自己吗?难道,你的良心不会痛么?
从现在就开始努力,用正确的姿势,努力到骨头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