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是指向学科及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基本问题的教学。
“大问题教学”本身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前课堂“小问题”引发的琐碎化与去学科本质化。教学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在教学实践领域的具体体现。“大问题教学”从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调校入手。
一、“大问题教学”体现的教育思想
1、让学习发生
奥苏贝尔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里70%以上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之前就已经弄明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倘若不是从“大问题教学”的视角出发,课堂上一大半的教学时间,都与学生的真实学习无关。
2、教师在后
与“教师在后”相对应的是“学生在前”,是学生的“学”为要。
课堂里真实的问题,不是教师可以在课堂展开前能够“全知全能”预设的。学生的“学”,一定是基于自身真实问题的。教师所理解的所谓的教学重、难点,只能作为一种先验和准备。
3、反映教师对教学变革的期待
之所以要提出“大问题教学”或者实践“大问题教学”,是因为教师本身主观上有变革课堂的期待。“大问题教学”的命名意味着教师新意识、新思维的生成,是教师对于课堂变革的文化自觉。
4、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新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学生的期待。比如“让学生自信、从容地表达”。被世人推崇的芬兰教育提出了新的大纲,大纲提出七点期待:“一是思考与学会学习;二是互动沟通和自我表达;三是照顾和管理日常生活;四是多元识读;五是信息及通信技术;六是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七是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直指学科及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基本问题
“大问题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直指学科本质,直指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二、“大问题教学”的实践设想
一、基于共同体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让教学从个体行为演变成群体行为。从个体学习行为到群体学习行为转变的关键是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就班级层面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而言,就是班集体建设。对于班级人数超出相应标准的班级来说,除了班集体的建设之外,还有一个基于小组的生态成长共同体的建设问题。
学生在学龄期参与和体验的生态成长共同体,作为成人世界里各种组织的前身,与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连贯性。两者都有共同愿景,都有不同特点的若干个体组成,都面临一个或多个被集体考量的“大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以依照学习型组织的相关要素来优化和构建班级层面的生态成长共同体。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有限度地引导家长志愿者、学科指导教师、思想辅导员,科技辅导员成为班级层面生态成长共同体的辅助构成成分,进而提升班级层面生态成长共同体这个学习型组织的效率、效能,更好地展开“大问题教学”。
二、回到学科中
一切教育,离开学科教学,或者说不能立足于学科教学,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大问题教学”也不例外。
一线教师要推进和实践“大问题教学”,必须自觉、主动地回到学科教学上来。回到学科不是固守学科一成不变,而是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思想,重新认识和展开学科教学。例如,学习了语文学科中《一个小村庄的毁灭》一课,课后有调查当地垃圾分类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要被学科教师一带而过的。实施和推进“大问题教学”,就是要回到学科,将这一类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展开,当成项目来做,做出成果、成效来。
三、突出科学性
科学学科归纳了科学研究活动展开的六个步骤即: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学科教师从学科中梳理出的“大问题”,学生从生活出发整理出的基于生活的“大问题”,都可以强调和突出其科学性,即围绕科学研究活动六步骤而展开。依照科学思想,遵照科学方法而展开的“大问题”研究性学习,加上调动资源、克服困难的过程,最终做出成果和成效来,这个过程才是“大问题教学”的关键。
四、当成项目做
项目式学习是以“大问题”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
把“大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当作项目来做,依照六个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的过程,就是“大问题教学”展开和实施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