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毫无疑问从过去一两年开始已成为一股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人都跑了起来。
清晨、傍晚、马路,公园,无论哪里,你都能看到越来越多跑动的身影。
国内各种马拉松赛事也仿佛雨后春笋般突然都冒了出来。从最初的求人来参赛,到现在的摇号抽签参赛,报名费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些无一不在说明,跑步正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有些人,为之疯狂!
今天我走了多少公里,跑了多少公里,已经成为现在朋友圈晒健(zhuang)康(Bi)的流行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享受这运动带来的快乐。
但是,快乐与痛苦总是相生相克。有些人经过长时间暴走或者跑步之后,膝盖会剧烈疼痛,有人甚至走路触地,脚底都会痛。
有研究数据表明,跑步过量者的死亡率远高于久坐不动者。这结论一出来,对于蒸蒸日上的国内跑步运动的人们更如当头棒喝。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任何事都遵从“过犹不及”的道理。跑步也一样,不管跑多也好,跑少也罢,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去坚持,才是跑步的最大意义。
水平再高的人,他多跑了也不行。水平再低的人,哪怕跑得没有别人多,但是如果确实是适合于自己的,那就是好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适量。
就像吃饭一样,吃多了也会撑死人啊。
难道就不吃了?吃多吃少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好才是最好的。
之前,有参加过专题举办的“21天挑战50K”的跑步活动。
一周至少打卡3次,21天共计50K,平均下来全勤出动,每天2.5KM就可以了。
这活动的意义和设置都没有问题,但是参与跑步的一些人,心态很是有些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4767/65bf837c056418e6.jpg)
本来活动的出发点,是让人动起来,跑起来。
但是有些人,可能是为了挑战自己,也可能是出于某种迷之信念。深信跑步之后,会让自己和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就好像以为拜了九十九座庙,就能成佛似的。我一直觉得,运动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身心健康就好,量化那么清楚不知道为了什么。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微信每日步数排行,以及朋友圈说说,是一个因素。
朋友间的相互点赞,排名第一的会成为大家“膜拜”的对象。
通过走路和跑步来健身,本是一件好事。可在这样的“相互监督”下,似乎变了味儿。不少人与朋友比着走,甚至变身“暴走”族,不求最多,只求更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4767/5ee0739158d46068.jpg)
我的朋友圈,以前曾经出过这么一个人。
自从迷上“朋友圈晒步数”后,就踏上了她的晒步旅程。每天晚饭后就到家附近公园里慢跑,有时半夜看到排行榜上自己落后了,她也会揣着手机就在自家客厅里走上几圈
平时不爱运动的她,一时成了“健身达人”。
但一段时间下来,就感觉自己脚面疼痛,走路触地时有点疼,一跑步就更疼。去医院诊查发现,是韧带拉伤。医生建议休息一个月。
乖乖听医生话休息了一个月后,她又开始“晒跑”。然后,脚又开始疼起来了。
现在已经完全不想这些事了。
朋友有吐槽过,之前健身房有个阿姨也是这样,天天没事就在跑步机上跑步。一天能有4个小时在跑步机,腰和膝盖都伤了。
不锻炼又难受,然后每天只能在跑步机上慢走半小时。
看完以上例子,茜小姐说,像我们这种懒逼,绝对没有这些烦恼
跑啥呀,散散步,安静的当个胖子,挺好!
(嗯,她终于为不跑步找到了强有力的理由!)
其实,我也是蛮佩服这些人的。装Bi装得很认真的啊!
属于第一次喝星爸爸,如果要装作经常喝,能回去把星爸爸的历史和咖啡种类都研究一遍再去喝的人吧,也是蛮厉害得!
关于跑步是好是坏,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生命在于运动,这已无需辩驳。只是需要把握运动中的“度”!
每天在一定时间内,维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就可以了
跑步跟其他很多运动一样都是“动起来”的好选择。
只是每个人的性格和需求不一样,所以适合的运动也不一样。为了健康的生活,只要动起来了,什么运动都可以。
网友评论
再者说,健身房跑步……额……我个人意见,觉得没必要。
有些东西,自己但凡是上点心,做点功课,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