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尚书》里有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武王统帅的是仁义之师,各方响应,征伐的又是不仁不义的商纣,当然一战即胜,仁者不好杀,战场上流的血怎么会将舂米用的木棒漂浮起来呢?
孟子从仁的角度对《尚书》的记载提出了怀疑,进而提出了千古名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出孟子的理想主义色彩吗。仁,很好,但代替不了枪炮。打碎一个旧世界,势必要做出巨大牺牲的,胜利,只有强者拥有。革命先烈是至仁之师,不也做出来巨大牺牲嘛。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更青睐法家而不是儒家。
在那个时代,孟子的确是一位空谈的理论家。然而,从人类的历史趋势来看,孟子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理论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是广大人民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