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是王道与霸道之争,作为一国之君,该推行哪一个?孟子能否说服齐宣王吗?要知道当时的孟子,是作为“士”,东奔西跑游说诸侯王,还常常遭到冷遇,碰一鼻子灰,也没有超出诸子之上的特别的权威,被称为“亚圣”那是后话。
孟子如何游说的呢?
第一,孟子没有应其锋芒,而是采取迂回的战术,虽然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不直说,绕开问题的主要争执点,从侧面、外围入手,不断引导着齐宣王跟着他的思路走。具体来讲:孟子要讲得保民而王,实行王道仁政。他没有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应该实行王道……”,而是先从齐宣王做过的事情作为话题的开端,夸他有仁心。这样一来,齐宣王心里就舒服了,对接下来的谈话就能慢慢听进去了,可谓是动之以情了。
第二,接下来,就是晓之以理。孟子真是个语言大师,引经据典绝不枯燥,比喻贴切生动,铺排气势强劲,句式变化多端,偏偏又环环相扣,就像一副链条,一环扣这一环,极富逻辑性,这样彼此牵连,就算你觉得有的地方牵强,偷换概念,有诡辩之嫌,但是你也难以批驳。
孟子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从一开始就话题从"霸道“转到“王道”,引着齐宣王一步步入瓮,很关键的一点是他始终理直气壮。他有推行王道的坚定,有刚毅的性情,再加上广博的学问,善养浩然之气,因此,谈起话来能够内充之以理,旁佐之以气,外助之以辞,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综上,如果要培养自己的谈话技巧,首先得让自己先充盈起来,坚毅起来,自信起来,严密起来,才能做到侃侃而谈;其次要学会先动之以情,切中对方心理的要害,才能晓之以理。最后,说话要做到生动形象,比喻贴切,有说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