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井英俱乐部
沟通金字塔:怎样才能跟别人好好说话?

沟通金字塔:怎样才能跟别人好好说话?

作者: ROW供享社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21:03 被阅读15次

            一直以来在关注沟通类系统性的文章,今天做CC-CMM培训的朋友推荐了一篇,通读下来感觉还不错,分享给大家。

           本篇文章关于沟通分为两大类,有效沟通,无效沟,其中有效沟通分为:建设性意见、针对性反驳、需求共识;无效沟通分为:引人废言、无由反对、断章取义、简单立论。


         引用原创: Lachel L先生说 

      硅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am,在一篇文章 How to disagree 中,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反驳金字塔」(Hierarchy of Disagree):

    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对话,争议,讨论和反驳。Paul Graham 把这些讨论,自下而上,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依次分成7大类。

    他指出:

    第1级到第3级:属于「完全无意义」的对话,不需要为它们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

    第4级到第4级:开始有一定的建设性了,属于「正常的对话」。稍微好一些,值得聆听,但还不够好。

    第6级到第7级:这种才是「有效的讨论」,是真的在交换意见,有含金量,值得认真对待。

    可惜的是,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具备「有效讨论」的能力。

    用 Paul Graham 的话来说,还处于低级和中级的阶段,鲜少有人能抵达高级。

    类似这样的言论,你一定不会陌生: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你说得不对吗?」

    「懒得跟你多说,你开心就好。」

    「这不用想都知道是胡扯,怎么可能嘛。」

    甚至,无论你说什么,对方总是油盐不进,只会翻来覆去用一句「不对」「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来搪塞……

    遇到这种情况,你一定只会感到无奈又窝火。

    我把这样的人,称为「表达欲过剩」。

    他们往往说话不过脑子,不会考虑「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什么内容是无意义的」,只顾着自己单方面的表达和宣泄,完全没有「交流」的意识。

    这其实是一种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欠缺。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除了制造垃圾信息,破坏别人的心情,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如何应对这样的人呢?

    我效仿 Paul Graham,提出了一个本土化的「反驳金字塔」—— 为了以示区别,暂且将其称为「沟通金字塔」。

    下次遇到这样的人,你就可以对他说:

    你的表达还处于第一级,非常初级,不具备有效讨论和对话的能力,请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升级到更高阶段,加油!

    请务必带着微笑,用鼓励的语气对他说,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怀和勉励。

    另一方面,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鞭策:希望你,我,每一个看到文章的人,都能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尽量「有效地交流」。

    毕竟,生命这么短,不要让「杠精」影响自己的心情,更不要让自己变成「杠精」。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个 L 版的「沟通金字塔」吧。

    这是整体的概览。下面四级都属于「无效的沟通」,只有上面三级,才是有效的讨论。

    下面,我会详细解释每一个层级。

    1. 因人废言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回复:

    5毛拿好,不送。

    发帖辛苦了,一个帖子多少钱?

    你洗地洗得还真是够卖力的。

    像这种方式,从基础上质疑对方的合理性,动摇对方观点的根基 —— 这就是一种「因人废言」:

    不肯正面面对对方的观点,而是将炮火引向「人」身上,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

    这是最低的层级,因为这样做的人,压根就不是想沟通,而是单纯逞口舌之快。

    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诉诸人身,如辱骂对方「脑残」「SB」,从言语上贬损对方。这是没有素质的表现,不用说了。

    另一种是诉诸动机,质疑对方有利益相关,或者立场偏倚,也就是常说的「诛心之论」。

    比如:

    给对方贴上「某某粉」「某某派」的标签,进行立场攻击;

    质疑对方有利益牵涉,如收钱、水军、为自己的生意张目,来否定对方的言论;

    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丑化对方,如「上蹿下跳」「跳梁小丑」,等等,贬损对方人格;

    ……

    它的问题在哪里呢?其实,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跟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两者有任何关系吗?完全没有。

    但这样做的人,要么忽略了这一点,要么企图让旁观者忽略这一点。

    仿佛给对方贴上标签,打上某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标记,自己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就已经掌握了胜利。

    下次看到有人这样做,不妨想一想:如果对方说的真的没有道理,他要么可以置之不理,要么可以直接驳斥,为什么要进行人身攻击呢?

    这样做,只能暴露出他自己的露怯和无理。

    2. 无由反对

    这是许多人非常容易犯的毛病。

    什么叫无由反对呢?翻译过来就是:我觉得你说得不对,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就是要反对你。

    是不是觉得很无理取闹?但生活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固化思维:我的心中已经有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只要你的话跟这些信念不一致,那就是错的,我要反对你。

    举个例子:前阵子有人跟我说,现在的95后越来越难管了,前不久才有个员工当面对他说:我不想加班。

    他一听就生气了,当面斥责员工:你怎么这么计较呢?一点吃苦和投入的精神都没有?

    问题在于:这个人,是一路加班加过来的,对他来说,加班早已经是一种常态,跟「工作认真投入」牢牢绑定。他不会意识到:别人并不会这样想,不会觉得加班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他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加班?有什么事一定要加班才能完成?为什么不能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员工的诉求,有没有他的合理之处?

    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的经验,有时也会制约我们 —— 它会束缚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难以挣脱惯性路径,跳出框架去思考问题。

    怎么破解这一点呢?其实非常简单。下意识地反问一句「为什么」就行。

    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信念,真的就那么理所当然、毋庸置疑吗?不一定。如果你反问一句「为什么」,你也许会发现,很多东西未必站得住脚,只是你一直这样认为而已。

    如果说因人废言是「回避问题」,那么无由反对,就是「排斥问题」。

    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人,你就应该知道:问题很可能出在他的「固化信念」上面。如果不破除他的固化信念,你们是没办法进行沟通的。

    3.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一种攻击性的反驳。

    它的模式就是:虽然我也说不出个大概,但是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我要挑挑你的毛病。

    问题在于:它挑毛病还挑得不准……

    要么,就是没有击中核心,打到了次要的地方;要么,就是曲解了原意,自己立了一个稻草人在打靶子。

    举个例子:

    A:社保新政会提高企业税负成本,虽然到手的钱多了,但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员工身上。

    B:难道让企业继续剥削员工才好?

    这就是一种断章取义。A的意思是「社保新政长期来看对员工可能有负面影响」,他想表达的观点,可能是批评政策激进,可能是希望出台其他补助方法,可能是单纯表示忧虑。但B直接把A的观点,曲解成「希望企业继续剥削员工」,就是自己立了一个稻草人。

    这是很多自媒体惯用的手法。想表达一个观点,又缺乏气势和说服力,怎么办?把观点包装成「反驳」。找一个似是而非的案例,树一个供自己打的靶子,保证每一击都正中核心。从读者的角度看来,自然就会觉得很有说服力。

    同样,争论时,说不过对方,就有意无意曲解对方的原意,把话题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 这也是很常见的伎俩。

    再比如:

    A:国外很多大学都是宽进严出,国内也应该效仿,这样才能激励大学生好好学习。

    B:国外的东西又不是样样都好,为什么一定要学人家?

    这也是一种断章取义。A的观点,重点在于「宽进严出」,而不在国外;B的攻击,完全跑偏了方向,对主旨无关紧要。

    当然,比起前两种情况,断章取义还是要好一点,因为它毕竟开始「讨论」问题了。

    但它远远算不上「有效」,因为它对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本质上,仍旧只是争个口头输赢而已。

    4. 简单立论

    简单立论,跟前三种情况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在于反驳,而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

    因此,它属于「立论」,而不是「驳论」。

    但是,它得出主张的推理过程,是粗糙、直觉的,因此并不具备说服力,只是起到了「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的作用而已。

    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将「普遍」和「特殊」混淆了。要么,是以特殊个例来推断普遍情况;要么,是用普遍情况去推断特殊个例。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用「故事」来论理,但故事真的能作为论据吗?

    比如:

    该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当然是进大公司。我有个朋友,毕业后进了某某大公司,现在已经年薪百万了;

    企业该对员工狠一点还是松一点?当然是狠一点。我有个朋友,开了一家公司,不考勤、不给员工压力,现在已经倒闭了;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究竟应该顾家,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我有个朋友,她……(编不下去了)

    它们能够作为论据支撑观点吗?当然不行。像这几个例子,无论正面反面,只要你去找,总能找出一大堆实例。

    你所看到的,只是别人故意筛选出来,给你看到的而已。

    要使立论有效,还必须说明:

    这些结果真的是由这些原因导致的吗?

    这些结果没有受到别的因素影响吗?

    这些结果对其他人的情况也适用吗?

    能回答这三个问题,这个立论才算是站得住脚。

    所以,我从来不看「故事」。因为它并不能真的告诉你什么道理,而只能把作者已经默认的「道理」,讲得更动听些罢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诉诸个例的修辞手法,而并非论证方式。

    这是以特殊推断普遍情况,那么,什么是以普遍情况推断特殊呢?

    一般来说,有这三种情况:

    诉诸权威:因为某某专家说转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绝转基因;

    诉诸常识:人类干预的东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这不是常识吗;

    诉诸群众:朋友圈的文章都说是这么一回事,那就一定是这样。

    ……

    普遍情况下,权威、常识、群众的理解,有其正确之处。但如果不加思考和辨别,盲目信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圭臬,那就是把思考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这也就是「简单立论」,之所以无效的原因。

    不要让思考停下。

    5. 建设性意见

    从这一级开始,我们终于进入了「有效」的讨论。

    什么是「建设性意见」?它也是一种反驳,但它的态度是友好、正面的。它并非为了驳倒或击败对方,而是想帮助对方补全论证、完善观点,达到更完备的状态。

    要么,它能够找到对方论据的错误,进行修正;要么,它能发现对方论点的缺漏,进行修补。

    像「L先生说」的很多留言,就是「建设性意见」的典范。

    比如: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睡眠的误区,介绍了晨型人和夜型人。文章下有很多朋友留言道:

    要分清楚自己真的属于夜型人,还是单纯想熬夜。不要拿夜型人来作为自己熬夜的借口。

    这就是一种「建设性意见」。它没有曲解,没有舍本逐末,本身是正确的,而且因其存在,使得论证更严密、更完整。

    所以,我经常说:很多文章,其实不仅仅是我的作品,也有读者们的功劳。甚至,有时一条条留言读下来,感觉比读文章本身还有意思。

    要注意的是:建设性意见,和第六、第七级,并没有截然的高下之分。之所以分成三级,只是因为其程度和完备性不同。

    当然,也存在态度恶劣、不客气的「建设性意见」,这就是情商和表达方式的问题了。

    6. 针对性反驳

    建设性意见,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对主要论点并无太大分歧,只是在局部细节上有不认同之处,因此,进行查漏补缺即可。

    但如果你不认同对方的主要论点,那就必须提出「针对性反驳」:

    第一,反对对方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论点;

    第二,用严格的推理和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它和第四级「简单立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出于主观臆断,不假思索地提出观点,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采用正确的论证方式。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论证方式呢?

    简单来说,就是两大类:归纳和演绎。

    前者,是用经得过检验的数据,比如研究结果,调查报告,学术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这些数据怎么来?其实并不难,多读一些严肃的杂志、网站、文章,基本都会有。这也是检验一个信息渠道是否靠谱的特征。靠谱的渠道,会有明确的研究、报告和数据;而不靠谱的渠道,则只会用「我认为」「我身边」「我看到」……来讲故事。

    那是不是我们平时说话聊天,也不能用「我认为」「我身边」「我看到」?当然也不是。但你要明白,严格来说,这种聊天是算不上论证的,没有说服力。你只能用来表达观点,没办法去说服别人。

    如果很难找到靠谱的数据,也不要紧,还有另一种方式:用演绎推理,去论证你的观点。

    举个例子:

    房价是不会跌的。因为房价跌会引发经济动荡,所以政府会动用一切手段稳定房价。

    这就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演绎推理。它是先假定若干个具备共识的前提,再通过因果关系,从前提出发,推出结果,也就是论点。

    如果你不认同演绎推理的结果,要么,是你不认同它的前提,要么,就是你不认同它的因果关系。无论如何,它总是能够追溯到某个环节的。

    从数据和前提出发,进行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再把多个推理过程组合起来,建立起一整个逻辑链条和结构 —— 这才是有理有据的论证过程。

    只有这样,提出的观点和反驳,才是有支撑的。

    7. 寻求共识

    第六级「针对性反驳」,其实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仍然不是最高级的。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本质,还停留在「反驳」的程度,仍然存在争胜负、分高下的心态。

    正如我以前写过的:讨论的终极目的,永远不是为了区分胜负,而是为了更接近真相。

    所以,最高级的思路是什么呢?是把视角往上再提升一个层级,不拘泥于谁对谁错,而是分别找到双方合理的部分,再用一个更高层次的论点去总括,把它们涵盖进来。

    如同相对论之于经典力学,并不存在谁更正确,本质上只是物理学在高速和低速状态下的不同模型。

    这就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但唯有这样,讨论才会更有价值。

    它不执着于短期的得失,而是追求双赢。

    最后,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个金字塔模型。

    也希望你我,每一位朋友,能尽量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成为杠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沟通金字塔:怎样才能跟别人好好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xo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