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些仰望星空的探索者,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可我们的幸福感似乎更多地来自童年的记忆,那时的自己天真烂漫,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告别童年时,我们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自从上了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幸福偷偷地溜走了。
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从上学的那天起,我们发现心里世界似乎需要一个“权威”,但同时也非常抗拒它。需要是因为我们发现成人世界里,有太多的事情和道理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理解。
大人们称他们为知识,家长天天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老师也确实懂得挺多,至少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深信不疑。因此,新的权威就是老师,此前可能还是父亲。
我们认知方法,在无意中发生一个重要变化,相信权威比自己去悟高效得多。我是五零后,回忆一下我在入学前是怎样认知这个世界的。
静力学平衡(挑棍儿)
陀螺仪(抽陀螺)
动平衡(滚铁环)
拉伸极限(跳绳)
万有引力(跳格子)
抛物线(弹球)
弹性力学(弹弓枪)
动量原理(斗鸡)
自由落体(欻拐)
拓扑学(翻绳)
空气动力学(风车)
儿童的世界充满了直觉和真诚。是,权威告诉我们,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可没谁到地球围着太阳转了?直觉与权威说的正相反。历史上先有的“地心说”,甚至对行星位置的预测,在精度上比哥白尼日心说更胜一筹。结论有错,但过程仍有启迪。
好奇心被权威传统诛杀之后,非知识领域的权威就越来越多了。 没有了天真的质疑,没有“第一性原理”的感悟。思维的懒惰逐渐养成,利弊权衡代替了逻辑思辨后,人就“成熟了”。彻底告别了天真,进而告别了“真诚”。
当然,不是所有人,可观念被权威残化的过程就是那么潜移默化。回归第一性原理,就得从理性的怀疑开始,您同意吗?
注:所有配图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