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定,刘邦称帝,都以洛阳。某日朝廷置酒洛阳南宫,南宫、北宫均为秦王朝时设立。刘邦心情爽朗,得意洋洋,放下酒杯向群臣问道:“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即说各位列侯和将军,你们不要对我隐瞒实情,都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吧。我之所以有此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此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个问题虽脱口而出,却颇费思考,十分深刻。
刘邦真可谓天生的政治家,他连饮酒庆贺之机都不放过,要对列侯和将军们进行政治教育。这其实是一次生动的总结。在座的大臣高起和王陵想了想,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此言即说陛下您对属下轻慢而好戏侮他人,项羽对属下则仁义而友爱他人。但陛下统帅将士们攻城掠地,把降服与攻克的地盘随时封给有功者,这是让天下人共享其利啊。项羽却嫉贤妒能,迫害有功之人,对有才之贤人多有狐疑;人家打了胜仗却不予表彰人家的功勋,人家拿下了地盘却不给人家以实际利益,这是他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啊。此言很有些道理,从利益分配和以利聚人的角度,来阐发刘邦与项羽各得其所的原因;当然也说明了刘邦与项羽在对待人才上的差异。前者拼命网罗人才,后者有了人才也不会重用,如陈平、韩信、黥布等人。说项羽仁而爱人,大概是说他对个别人吧,因为项羽本性嗜杀,根本就不够仁义。
刘邦认为高起、王陵说得还不到位。他总结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番话再明白不过了。子房就是张良,他实际上充当了汉军参谋总长的角色,以其智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萧何则是一个响当当的后勤部长的角色,他在镇抚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等战备物资方面,作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韩信是堪当重任、独当一面的大将军,他能从无到有、从小做大,组织指挥百万大军百战百胜;赵国、魏国、齐国、燕国的地盘都主要是他拿下的,垓下之围也是他充当的主角,所率兵马最众。
刘邦充分肯定了张良、萧何、韩信的重要作用,但又把他的成功归为人才尽为其所起用的原因。他既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又暗示着没有我刘邦的掌控,你就是个人才也未必有用武之地。这是一个天才政治家的高见。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项羽的教训,认为他有一个谋士范增却不能信任他,这是他之所以为我所擒的原因啊。刘邦的总结一方面肯定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功绩,一方面也抬高了自己;似乎又在警告他们,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要为我所用,否则你的命运就可能是另一番景况。
与诸侯同利,重用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到最重要的职位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是刘邦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三者缺一不可,但利与人才相比,利不过是一种手段,是网罗人才、稳定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人才作为需要利益驱动、并不断创造更大利益的活生生的人,方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或说战略资源。刘邦之论的缺失在于,他忽略了人心向背的根本问题;其实老百姓看他比较仁义、并积极支持他,这才是他刘邦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如果老百姓都转而支持项羽,情况又会怎样?他刘邦命令部队不得掳掠、约法三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争得民心吗?此时他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却把老百姓的支持抛到脑后了,这大概是封建帝王的通病吧。洛阳置酒,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实在发人深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