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季节,对于怕冷的人来说是非常难熬的。
气温下降,“怕冷星人”尽管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但还是手脚冰凉,平日里总感疲惫,尤其是女性居多。
冬天手脚冰凉,可能是这些原因。
首先是外邪侵入,其次是气血运行不畅,再者是阳气不足。
外邪侵入又分为寒邪直接侵入人体和外邪入侵人体。
前者表现为手足冰凉,兼有恶风寒、头痛、无汗、关节疼痛等。
后者表现为手足冷,不超过腕、踝关节,兼有身热气粗、心烦面赤、口渴欲饮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手和脚属于人体四肢的末端,对温度比较敏感,在血液循环中也属于循环末梢。
当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即气滞血瘀的情况下,气血就不能顺利地在体内运行,更不能到达四肢。
可以把气比为“动力”,血为“营血”,就好比河流中水太少,没有足够的动力,导致泥沙淤积。
同样,人体如果气血不足,就会导致体内气虚,能量不能及时供应全身,这才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
以手指、脚趾冰凉为主,一些人还可能出现呼吸气粗、胁肋胀痛,甚至口噤握拳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是阳气不足,指肾阳和脾阳。
当人体肾阳不足时,通常会出现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唇青面紫、怕冷、蜷卧的表现,而当出现下利不止等消化道不适的症状时,则多半是脾阳虚了。
气血不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一种“闭症”,通常虚弱、阳气不足、情志不畅且喜静少动的人群,容易出现此类现象。
另外,一些体型瘦小,或日常因为减肥节食而摄入过少,以及经常血压、血糖低的人群,也是气血不足的高危人群。
一个人若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常常会显露在外,自身也可判断。
例如,外表出现面色萎黄、胸闷、气短、容易叹气、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心悸,活动时心慌气短、做事力不从心、记忆力下降,腹胀、消化不良等。
女性会出现月经异常、经少闭经的症状,而男性则可能会出现性功能低下的现象等。
气血不足的人群,还会由内而外表现出乏力、懒言、语音低微、脸色苍白、活动时心慌气短、做事力不从心、记忆力下降,腹胀、消化不良的症状。
怎样补气血最健康?
既然“气血”于人体而言这么重要,究竟该怎么补才最健康、科学呢?
“中医认为,气血调理方法可以包括药物调理、生活调理、外治调理等。
药物调理方面,由于虚证包含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多种情况,范围牵涉一至多个脏腑,如肺气虚、脾肾气虚、肺脾肾气虚等。
因而,需要中医师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利用汤药、丸散、茶疗、膏滋等中药进行调理。
在药物调理的基础上,可以配合外治疗法。利用针灸、火龙灸、天灸、罐灸、泡脚、涂擦、推拿按摩、穴位贴敷等方式,调理气血。
气血不足还有可能是思虑过多导致。
因此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在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可以多到户外进行运动锻炼,例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适时休息、规律作息,适度晒太阳,多泡脚,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健康养生。
也可以用以下调理。
生活调理方面,由于气血不足可能与饮食不节有关,因此大家平时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
“补气药”,包含西洋参、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五味子等。
“补血药”,包含阿胶、当归、熟地黄、血制品等。
“补阴药”,包含黄精、玉竹、百合、石斛、灵芝、冬虫夏草、麦冬等。
“补阳药”,包含干姜、肉桂、茴香、艾草等。
气血是从五谷演化而来,通过食疗调养是最佳选择。
外邪侵入的人群,可以用生姜红糖水。具体方法是,老姜3片(6-9克),红糖适量开水泡(血糖高的用甘草3克代替)。
气血运行不畅的人群,可以食用艾叶煮鸡蛋。
具体方法是,将艾叶洗净,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置大火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过滤,收取药液,备用;红糖切成屑,鸡蛋煮熟去皮,并将熟鸡蛋放入锅内,在放入鸡蛋前在锅里加入艾叶药液和红糖,置大火烧沸,再用文火煮8分钟即成。
至于阳气不足的人群,可以适当多吃桑寄生、肉苁蓉煲羊肉。
具体做法是,将羊肉切小块焯水后捞起,然后与肉苁蓉、桑寄生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水以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续煮50分钟,食用前加盐调味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