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笔记」许友森《让孩子主动做事的四个方法》

「读书笔记」许友森《让孩子主动做事的四个方法》

作者: 漳州教育阅读俱乐部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12:00 被阅读0次

    书目名称:《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书目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美国)

    读书笔记作者:双十漳校 许友森

    读书笔记题目:《让孩子主动做事的四个方法》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克里斯坦森运用他的企业管理专业的知识谈人生的一本书,很“跨界”,得到很多名人的推荐,但是因为谈的是人生,也给人很“鸡汤”的感觉,也算“毁誉参半”。毕竟在当代中国,“鸡汤”已经不是一个什么好词,你懂的。

    然而这碗“鸡汤”我还是喝下去了,起因是同事推荐这本书,但是砸吧砸吧嘴,我还是尝到了一些有营养的东西,于是开始写这篇读书笔记,着重谈一个对我最有感而发的问题(我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是一篇只写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那就写多篇)。

    这个问题你可能也遇过:你希望孩子主动做一件事,但是他很被动。

    例如,作为爸爸,你希望你的孩子放暑假时每天坚持练字,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他的学习重要,可是每次练字时他都拖拖拉拉,你只好对他发脾气,然后并没有真正奏效。

    再例如,作为老师,你希望你的学生在上课时积极主动听课,可是学生却很被动。

    我好奇如何解决这述问题,但却没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直到我看到这本书。

    克里斯坦森在他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他上课时与学生争论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引出的观点解决了我对上述问题的困惑。

    有一家公司为了解决与一个位关键客户的冲突,希望公司里的工程师来处理这件事,除了要求他一如既往地继续原有工作,还需要把这件事情作为重点来处理。但是如何让这位工程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呢?处理这件事情毕竟是他职责以外的事情。学生普遍认为可以根据他处理这件事情的效果给他发资金以激励其积极性。但是作者提出疑问:其他员工看到你给他发资金,他们是不是也会要求你以相似的方式来对待?如果都这样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是不是以后每给他们安排一次任务都要拨一笔专门资金?怎么解释那些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却每天卖力工作的员工?

    作者指出,资金、地位、工作条件等,这些都很重要,因为这些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作为老板肯定要解决这些。但是这些因素的解决只是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可是,「不会对工作不满」就等于是「对工作满意」吗?并不是!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是「工作满意」,「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就好比”没有不喜欢一个人“和”爱上一个人“是两码事一样。

    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且「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有四个因素: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 、个人成长。

    这是我找到的答案。

    回顾我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我发现确实当上这四个要素具备一个或多个的时候,我或者我的学生、我的孩子更愿意主动去承担一件事情。

    首先,"有挑战性"给孩子收获成就感的机会,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完成一个”有挑战性“的事情,从中而来的成就感会让他们积极性爆棚。当然,这个”有挑战性“的事情必须是一个对于孩子来说”跳一跳摘得到“的事情(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我的儿童读书会上和我的高中课堂上,每一节课,不间断地给孩子们灌输我的原则,“越来越难哦”。每次当我对他们这样说时,我从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畏惧,而且期待。这个原则的灵感源于我们的周末读书会上的一次课,我问这些7-8岁的孩子们“你们猜,在一分钟内你最多能鼓掌几下?”孩子们各种猜,有二十下的,有五十下的,有七十下的。没人感猜更多了。然后我让他们试试看,他们边试边法出惊讶的呼声,每个人都在一分钟内鼓掌超过100下。总结时我说,“其实你甚至可以达到两百下,你们信吗?”他们对此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又挑战了第二次,果然,有的孩子达到200下!受此启发,我把“有挑战性”大量地运用在从此以后的课堂上和家庭教育上,阅读、练字、背课文、限时做作业……

    为了说明“有挑战性”多么重要,我再举一个例子,去年我受省教院邀请去福州一中开一节公开课。开课前,组织者李华老师对我说,福州一中的学生水平很高。听到“水平高”,我联想到的是我的“有挑战性”原则,我后来把这个原则用到那节公开课了。那节课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有一个情境:国家考试院的命题专家来福州一中了,请同学们劝说这位专家将福州文化名人冰心的材料用于高考命题。然后老师从命题专家的角度对学生说“如果能通过他的三个考验就答应”。这三个考验分别是:①今年要考文化传承与创新,请你论述所给冰心材料与这个考点关系密切。②找出专家所给的2016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规律。③用专家给的冰心材料和总结的命题规律命一道题。这三个任务对学生的要求逐级递进,在思维能力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别是:概括知识结构→分析背后的规律→运用知识与规律。前一个任务结束,我就会说“接下来越来越难哦”,然后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些学生眼睛放光的样子。

    其实作者在书里也举了一个例子。他带着他的孩子在家里的后院搭建一个小木屋,他告诉孩子这个活有点难(但是这种难对于他的孩子来说努力一下可以做到。当然,这点他不能说),但他的孩子反而兴致盎然地投入搭建。

    其次,”获得认可“和”责任感”带给孩子的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需求满足。最近刚好读到《正面管教》,该书提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个重要观点,人是社会的人,“归属感”和“责任感”是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如果这两个方面的感知缺失,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可能都遇过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取得大家满意的成绩,他们会通过其他方面获取大家的注意或认可,可能是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可能是奇装异服,也可能是更积极一点的,“我成绩不好,但我把篮球练的很厉害,大家都喜欢我”。这些现象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道理:每个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都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获得认同”),都向往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责任感)。作为家长,你肯定会发现,你的孩子,即使年级很小,对于你派发给ta的任务,比如“帮妈妈买包盐”,他们都会很积极,因为在他们小小的心里,他们觉得,“帮妈妈买东西”说明我对这个家有价值(“责任感”),妈妈夸我很能干(“认同感”)。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认同感”和“责任感”的作用不止于让孩子主动而已,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两个东西如果缺失,那么各种行为问题讲逐渐产生。可惜的是,现实中我们作为父母却总是以爱的名义包办一切,残忍地剥夺了孩子需要的“认同感”“责任感”,殊不知这样做的长远后果是很严重的。意识到这点后我也开始在高中的课堂上运用这个认知,我的课堂,知识提纲整理、小测、课后作业等,我尽量让学生承担他们能做的事。最近听我的老师说他尝试跟学生一起讨论每次考试的评分细则,我深受启发,这不仅让“认同感”“责任感”走进学生心里,而且对提高学生答题能力大有帮助!

    再次,“个人成长”就是“我做了这件事,我觉得有收获,对我有用”。试想,一件“无聊”又“没用”的事情,你会做吗?肯定不会。我们做一件事,无非两个原因,“虽然没意义,但有趣啊”,或者“虽然枯燥,但对我有用啊”。比如被家长老师唾弃却深受学生欢迎的手机游戏,对学生来说,“虽然老师家长说打游戏没用,但是玩游戏我享受到快乐”,这属于前一种原因。再比如,勤奋学习的学生,学习对他们来说,“虽然学习枯燥,但是学习可以改变我的命运,所以我愿意忍受”,这属于后一种原因。类似的例子你可以再生活中找到很多,要么归第一种原因,要么归入第二种原因。当然,最理想的是“有趣+有用”。所以,在学校课堂和家庭教育中,这个因素教我注意一个问题,要么把事情变得有趣,要么必须不断地让学生明白让他们做的事有用。我的经验是,对于年级小的孩子,强调有趣优于有用(有用是父母最喜欢说的,例如“青菜要吃,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你知道,孩子不吃这套)。对于年级大的孩子,例如高中生,在二者无法两全时,有用甚于有趣,当然,二者皆备最好。在我的高中课堂上有一个改变,以前我按照先讲后练的顺序教,现在有虽然也讲,但是很多重要知识点,我会在讲题时才讲。因为重要知识前置,学生泛泛而听。重要知识后置,也就是做到题目时发现“哎呀,这题不会”,他们这时需要这个知识来帮他们解决问题,就像古人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我再来讲一个重要知识,给学生的感觉是,“这个知识讲了,我的问题就能解决了”,有用!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最有感而发的一个心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许友森《让孩子主动做事的四个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gz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