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17993/2db7a20361babd96.jpg)
第一次看齐邦媛的书,到目前为止《巨流河》仍未看完,却因感慨颇多而不得不提前写读后感。
齐邦媛有很多角色——名门闺秀,大师之徒,知识分子,三个男孩的母亲,台湾教育先行者,基督徒……虽然伴随着好运,而这一切并不轻松。
1.名门闺秀。齐邦媛出生在一个可谓强强联合的两大世家中,而且其父齐世英更是当时难得的留学派和兴办教育的提倡者和终身践行者,一生伟大、浩气。然而,正因为父亲随张作霖军部“叛逆”交往的原因,小小的齐邦媛不得不跟随大人举家逃难。后来战火蔓延,终其前半生,齐都是不断辗转在逃难的路上,由北京到大西南。
2.名师之徒。齐邦媛曾在武大由朱光潜建议而转投朱所主持的外文系,热烈地爱上英文诗,在朱略带安徽腔的课堂上,齐“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西方诗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尽。”日日背诗揣摩,短短两个月,“我经历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对济慈的诗,有心灵呼应的知己之感。”更不必说当年的南开和后来与钱穆先生关于文学的十八年交往。
3.纯粹的知识分子。齐作为当时混乱之治下坚持上学,并随校多次转移念完大学的外文系学生,没有一次参与到政治中去。后来辗转到台湾即被邀开始做老师,婚后更是两次考取交换计划出国深造,得了straight A的成绩,面对同学的惊呼,她静静地说“且慢光荣,你们刚开始人生,无法了解,我这么晚才能够出来读这么一点书,所付出的代价有多么高!”在她心里,“我背负离家的罪恶感,得以入此宝山,一日不能虚度”。
4.三个孩子的母亲。齐到了台湾不久,找到工作,由旧时同学的缘分遇到后来的先生,住所多次挪移,最终有院子得以安心养育三个男孩。然而丈夫所在的铁路系统面临转型和常年的自然灾害,“我的婚姻生活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铁路灾难”,丈夫不得不经常出差,齐不止要操心自家孩子,必要时还要接应丈夫遇到麻烦的外籍专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6917993/95f42f9825a6cfa3.jpg)
5.台湾教育先行者之一。齐邦媛到台湾几十年,期间曾因被台湾大学聘为外文系助教而结缘教育行业,六九年留学归来即任中兴大学新成立的外文系系主任,实则是助推多年的结果。后来又去兼任教科书组主任,在那样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刚刚结束的时代,齐主力改编去政治化的国文教材,为后来的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做了及时和必要的工作。
6.基督徒。说到《巨流河》,不得不提起齐邦媛的初恋张大飞,而怀揣《圣经》的张从孤儿成长为飞虎队的一员,直至殉国,都是齐崇拜的战斗英雄,二人之间兄妹情深,爱国的大义超出一切。张大飞的死,让齐邦媛经历了胜利的虚空,“我在长期的思考后,以这样严肃的方式(受洗为基督徒),永远地纪念他:纪念他的凄苦身世,纪念他真正基督徒的善良,纪念所有和他那样壮烈献身地报了国仇家恨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917993/8ac32c2b0a670e28.jpg)
齐邦媛在这样的时局动荡里,她感激《时与潮》带给她的深远影响,“既奠定我一生追求知识的基础,也打开眼界,学习从宏观角度看事情”;因夫出差而“对普天之下的工程人员充满了同情与敬意”,后来编撰国文教材时的国际视角……齐邦媛以一介女子之身,完成了许多具备大格局眼光的选择和转变。
齐父信中曾告诫“吾儿…务必保持健康,面临任何事时都必须沉得住气”,要她以蒋委员长的“庄重自强”和“处变不惊”当做人生信条,齐邦媛一生谨记,本分克己(包括感情,婚前本分守己,婚后随夫辞职),学业和工作上踏实精进,一生爱国且精彩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