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汉服是从“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的,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于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古籍一般认为,华夏衣裳距今约五千年多年的历史。《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

夏商西周时期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在殷商时期。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这一时期的衣裳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

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男子主要穿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女子是深衣礼服,还有穿襦裙和裤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服饰仍遵循秦汉旧制发展,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相互包容,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

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女子则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汉服开始创新发展,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唐代形成品色衣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主要服式。唐代男服,以幞头袍衫为尚,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服饰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

隋唐时期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女子裙装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开始奢华,大多穿起了丝绸。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汉族妇女着汉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其襦裙较为流行,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

明朝时期
明朝服饰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子服装仍以襦裙为主,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也很流行,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增加了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清朝时期
清朝下令剃发易服,实行“衣冠悉尊本朝制度”,汉服开始消失了,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兼包并容、异彩纷呈又独具东方韵味的服饰文化体系。服饰文化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美与意的融合,代表着中国的美学和精神。
汉服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在慢慢回归。拾尚APP,作为一个国风文创社群电商,拾美物尚国风,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在汉服文化方面投入一份力量,致力于将汉服一步步拉回,再次掀起汉服之风。相信终有一天,通过各方努力,汉服会在世人面前大展光彩,汉服之美会被全世界所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