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在自知,也难在自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便揭示了自我认知的困境。“自我”犹如庐山,身处庐山之中,往往是难以看到山的真实面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更为困难。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也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自知难,偏向自知探。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王阳明到冯友兰,从古希腊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到高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油画,从哲学家到心理学家,从心理学家到脑科学家,从科学家到路人,从古人到今人,无不在认识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路上。
追随着无数先哲圣贤和诗人的步伐,小伙伴们来了一场春天的约会,一起全方位“瞰庐山” 探索自我、品味自我、提升自我。
历时2月整,活动从概览到深潜,从内在到外延,从大脑到身体,从过去到现在,从而今到未来,“我在庐山外、深入我山中、我心在眼外、对影我三人、我的世界脑做主、我心随我身、来而无往非我也、带我再出发”,一共8次自我探索小主题,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层层剥茧,无不指向一个破解“苏东坡效应”的按钮——“换”,换视角。
正如要识得庐山真面目,便需变换视角,需跳出庐山看庐山,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多视角、5d视野来看庐山。
粗看庐山的四周环绕、脉络起伏,细看庐山的土壤植被、弯路小溪;仰看庐山的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潜看庐山的稀世宝藏、山间百态;左看庐山的前世渊源、今生繁衍,右看庐山的诗和远方、风之所向。
认识自我也是一样,需跳出自我看自我,换多个角度来看自己。跳到一个更高层面,不只看到自己的多维立面,还看到我和我周围的人,看到我的来路和征程途,看到我的可能和不可能,看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外有我,看到天中有天、山中有山、我中有我……原来,我不再是原来我以为的我,我依然还是那个一直都在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