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95:中庸就是靠近真理,不偏不倚

《论语》95:中庸就是靠近真理,不偏不倚

作者: 东风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3-09-06 12:13 被阅读0次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极致,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了。

儒家文化里的“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普通人对中庸的理解,似乎是折中、平庸的概念,但这都是对中庸的曲解。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庸是什么意思呢——不易,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注说:“庸,平常也。”所以说,庸,是永恒不变的平常道,也可以理解成是真理、常识。

“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达到最佳的状态。就好像正中靶心一样,射中那红点都不算中,要射中那红点的中心才算。

比如吃饭吃七分饱,少一分就饿了,多一分则身体负担重,就是对于自己欲求的满足和身体长期健康最佳的一个选择。

这就也很像“精益管理”当中的“凡事彻底”,不管什么事情,多么小多么平凡,我把他做到彻底做到接近最好的状态,就是“中”。比如我做项目整理,我就整理到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回顾整个过程、分清楚优先次序、总结出好的不好的,能让自己意识到有效的经验方法,达到这个基准不偏不倚,那就是“中”,因为这是整理最佳的状态。

当然这里面“中”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每个事情“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于对于不同人也是不一样的,我相信每个人对于自己“中”的状态都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的“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以前人说的“致中和”。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应该要正常表达出来的,哪怕激烈一点,也是对一个人的身心是有好处的,当然不是歇斯底里,但是正常的表达情绪,对一个人和他的人际关系都有好处,而不是”未发“,所有的情绪都应当表露才是健康的”中“的状态,当然歇斯底里地表达也不是”中“,那就是一种病了。

所以,”中“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的描述,并没有设定标准,每个人、每个组织,他们的”中“的标准也必定是不同的,可能对于有些人吃饭七分饱恰恰好,是”中“,但对于有些人可能”三分饱“就是”中“了,各自去定义什么是对自己最佳的。

那么”中庸“就是不偏离常识、不离开真理,不偏不倚,在日常用行中最大程度靠近常识和真理。

相关文章

  • 践行着中庸之道的“大多数人”

    何谓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学识浅薄...

  • 360天落地实修第332天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

  • 再见,中庸之道

    [zhōng yōng zhī dào]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

  •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最早出自于《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原本,一提到中庸...

  • 2020-10-03

    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2、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

  • 教学的中庸之道

    自己首先通过度娘学习中庸之道的一些知识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

  • 中,庸。

    四书中《中庸》最难懂,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就太浅陋了 中庸二字历来被人们错误地理解,大部分的人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 医生分享中庸 人十能之几百之

    四书中《中庸》最难懂,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就太浅陋了 中庸二字历来被人们错误地理解,大部分的人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 活出自己的中庸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最早出自于《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一提到中庸,我脑...

  • 教化子女之问卷二(香海讲师)

    教化子女之问卷二(香海讲师) 一.中庸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为主轴?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95:中庸就是靠近真理,不偏不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pk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