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2150/e98ea45a06bc2985.jpg)
我的哲学入门课笔记(4)
【笔记(3)续】
《知识点:爱利亚学派》
一般认为,爱利亚学派有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是他们的先驱,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芝诺和麦里梭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该学派前后延续了一个世纪,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克塞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一”,巴门尼德则由此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认为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芝诺提出一系列论证来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麦里梭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认为“存在”是无限的和不能创造的。
8)克塞诺芬尼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
他出身于爱奥尼亚的科罗封城,年轻时由于反对波斯人的统治而被逐出母邦,长期在西西里岛等地过着流浪生活,以吟游为生,晚年才定居爱利亚,活了近百岁之久。
克塞诺芬尼是爱利亚学派的第一位哲学家,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一神”取代多神的观点。他第一次打破传统,提出了独一无二的神。这个神没有形体,不是通过感官对象,而是通过思想的力量来推动一切事物,来创造世界。
克塞诺芬尼所说的这个神不仅不具有人的形体,而且也不具有任何形体,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法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加以限定的。正因为如此,克塞诺芬尼认为这个神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有限的,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运动的,神是不生不灭的。
克塞诺芬尼第一次运用一种归谬法来说明了神不是产生出来的。
众所周知,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克塞诺芬尼的批判正是针对着这一基本特点而展开的。他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让神穿着人的衣服,说着人的语言。因此,不同的民族就有各自不同形态的神。
用“一”取代“多”,用不生不变的一个神来取代变化多端、喧闹不已的多神,克塞诺芬尼的思想,对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有重大影响。
这个抽象出来的、不变的“一”,也就是这个“神”,后来巴门尼德把它称为“存在”。在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时候,一定要和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联系在一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2150/ffea7425c714c84f.jpg)
9)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前苏格拉底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
巴门尼德出身于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是克塞诺芬尼晚年时的学生。他的思想是通过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体现的,其中“存在论”是其最为著名的理论。
巴门尼德指出了“存在”的几个特征: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存在是完整的、单一的、不动的、没有终结的。
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被巴门尼德表述成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
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概念时提出了两条路,即“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这是一条真理之路。
“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则是一条意见之路。所谓意见,就是大家的各自主张。
巴门尼德认为,不要走意见之路,唯有走真理之路才能寻觅到真理。
巴门尼德通过两个对立的判断提出的“存在”的概念。巴门尼德的观点无疑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在以后的西方哲学 中,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为“本体论”,“本体论”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实体的属性以及存在的方式。另一方 面,巴门尼德通过逻各斯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开创了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还有,巴门尼德在他著作里还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世界进行了考察。
从其后的整个哲学史来看,受巴门尼德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柏拉图十分崇敬巴门尼德。在一篇晚期对话中,他让巴门尼德打败了苏格拉底。他从巴门尼德的思想中阐发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感官以及感官所呈现给我们的表象世界,在实在的真正本质这一点上欺骗了我们。哲学以及后来的科学,都正是在这一主题之下,做出了数不胜数的成就。
巴门尼德之后,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内的很多古希腊哲学家都开始把探求真理看作哲学家的根本任务。
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也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在这里面可以看出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
10)芝诺
芝诺(Zeno,鼎盛年大约是在公元前468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是爱利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以“芝诺悖论”著称。
芝诺在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便是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思想进行了辩护。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这是只有靠抽象的思维才能把握住的特点。
为了给巴门尼德辩护,芝诺把他的论证构造成悖论的形式,他要否定“运动”和“多”;他的悖论看似有一些道理,实际上又是自相矛盾的。加上固执和执着,让他几乎因矫枉过正而走入了“诡辩”的境地。
芝诺创造了大约四十个悖论,其中十个为我们所知。
他最著名的四个悖论是:悖论一:二分法;悖论二:阿基里和乌龟赛跑;悖论三:飞矢不动;悖论四: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这四个悖论,现在看,有些理论太过荒谬,但对当时的希腊人来说,这些论证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芝诺的论证就是为了颠倒常识,试图培养大家用纯粹逻辑的形式来认识世界,即用思维真实性来否定现实中、感觉中的真实性。
芝诺的一切论证,只为得出一个结论:否定运动的可能性,运动是不存在的,“存在”本身是不动的。这一切都是在为巴门尼德进行辩护。
虽然说芝诺的论证带有一定的诡辩色彩,但他的理论蕴含着辩证法的萌芽,他重视逻辑推理论证而轻视感觉经验的做法,对于推动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还是一个有重要贡献的人。
据说芝诺不只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也是他的养子和爱人。柏拉图说他是个高大英俊的男子,第欧根尼说他的著作“充满智识”。亚里士多德则说芝诺发明了“辩证法”。辩证法这一发明,部分源自芝诺的论证法,即从对手的观点出发,证明这个观点会导致荒谬的结论。
第欧根尼说芝诺“作为哲学家和政治家都品格高贵”,在试图推翻僭主尼阿库斯失败之后,他被逮捕,受到拷打并被处死,但他始终没有出卖自己的朋友。
不论芝诺的论证本身是否站得住脚,也不论对这些论证的驳斥是否成立;这些论证,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巴门尼德思想的深入思考。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论证的实质是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并且在此基础上确立起一个基本信念,即 “眼见为虚,思想为实”,这奠定了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表象并非实在”的思想极大影响了柏拉图和其后的大部分哲学。
11)麦里梭
麦里梭(Melissus,鼎盛年大约在公元前441年),他是巴门尼德的一位年轻的学生,和芝诺一样,他对老师的“存在论”进行了逻辑论证。
麦里梭对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改,他把“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有定形)改变为无限(无定形)。
麦里梭和老师巴门尼德的认识是一致的:“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永恒的,但是,“正如它永远存在一样,它在大小方面也永远应当是无穷的”。因为只有无限的东西才是不受其他事物限制的,否则它就会成为二或者多了。
麦里梭不像芝诺那样断然否认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他认为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并不会影响“存在”本身的不动不变和自身同一。“因为其他事物在感觉上全部表现为众多,但这并未毁掉这个道理,即存在物生成;存在不是众多,而是既永恒又无限在一切方面相类同的一”。
麦里梭并没有把运动和众多的感性事物当作不存在的,而只是把它们当作不真实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虚空”才是不存在的,“因为虚空就是无有,无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麦里梭还提出了存在是充实的、虚空是空虚的观点,他在论证存在是不动时说道:“如果存在不是空虚的,它就应该是充实的。如果它是充实的,它就是不动的”。“单一的存在是不运动的。因为不进入或达到某物就不可能运动。而它必然不是进入充实就是进入虚空。两者之中充实不可能再接纳,而虚空根本就不存在”。麦里梭由此表明了某种向后来的结构自然观转变的契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2150/477e6d5053165233.jpg)
《知识点:智者派》
爱利亚派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开创一种对哲学观点的论辩风气。这种论辩风气把思想的形式当作一种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从而使得任何一种哲学观点如果不能经受得住有效的形式论辩,就不具有真理性。
这种论辩风气对于当时的希腊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随即出现的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中,这种论辩之风愈演愈烈,最终形成古希腊意义上的辩证法。
对人们来说,掌握论辩技巧、 学习社会政治方面的有关知识,能在公共生活和法律诉讼等方面立于不败之 地,便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于是,在希腊社会中,就出现了 一批专门以教授“智 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 用。这些人被时人称为“智者”。
智者派严格地说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 智者们彼此在哲学思想、政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都擅长于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其思想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着惑人耳目的诡辩。
普罗泰格拉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智者”。
12)普罗泰格拉
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约前490—前421年)。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普罗泰格拉是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爱利亚学派主张把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存在”当作世界的本原。普罗泰格拉针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世界是流动变化的,不是不变不动的状态,世界不是单一的。以此为出发点,普罗泰格拉提出了著名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哥拉最有名的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尺度”就是“依据”和“准则”的意思。
在古希腊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只有万能的神,才是万物的尺度——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不仅可以改变世界万物,也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普罗泰哥拉在一本叫作《论神》的书的开头这样写道:“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
他虽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甚至他本人依然还是崇拜神,却不再把神看作世界的运行法则。
普罗泰哥拉不说神是尺度就算了,他直接把在神话中最卑微的凡人说成万物的尺度,那是很多人之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普罗泰哥拉和芝诺有点像,他们都把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普罗泰哥拉甚至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只能说某种看法比另一种看法更好一些,但是我们很难说某种看法比另一种看法更接近真理”。
普罗泰哥拉还走上了怀疑的道路,他对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普罗泰格拉还说道:“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万物的本原就是你眼中看到的样子,是经由你的感觉判断而来的,是你自己的认识而已,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即每个人都有一个标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标尺来衡量世界,所判断出来的多样的世界在每个人心中又都是真实的。
普罗泰格拉把哲学探讨的主题从客体自然界转向了主体人自身,提倡的是主观的多元性哲学,摒弃了早期自然哲学对一元的“逻各斯”和“存在”探究的思考模式。
同智者学派一样,把哲学关注的焦点从外界转向自身的还有一位哲学家,那就是苏格拉底。当时,许多雅典人把苏格拉底看作智者,但事实上苏格拉底是智者派最尖锐的批判者之一。因为智者派是怀疑主义者,不相信有任何确定的或可靠的知识,而苏格拉底则坚持追求真理,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
(未完)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2150/172c93304b25658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2150/7b2487b43a7abbd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