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2

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2

作者: 謝相知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21:06 被阅读0次

“真正高水准的理论表述,反倒是朴实而干净”

“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

“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中国的什么时候?我只须提供一个概念:米开朗琪罗只比王陽明小三岁。”

——历史的横向对比何其有趣。

“研究队伍一大就必然出现夸张、伪饰、围诼、把玩的风尚,结果只能在社会上大幅度贬损文学的形象。”

——此处大约还是有争议的。

“如果有年轻学生问我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我的回答是: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也就是说,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借鉴。

“其二,这些文字展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可能,那就是,辽阔的山河,诸多的方言,纷繁的习俗,都可以凭借着这些小小的密码而获得统一,而且由统一而共生,由统一而互补,由统一而流动,由统一而伟大。其三,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便进入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有意态,有表情,又协和四方、对话众人。于是,书写过程既是文化流通过程,又是人格修炼过程。一个个汉字,千年百年书写着一种九州共仰的人格理想。其四,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也进入一种集体审美程序,有造型,有节奏,有徐疾,有韵致。于是,永恒的线条,永恒的黑色,至简至朴,又至深至厚,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

——华丽的排比。

“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百科记载,“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我没有研究过甲骨文,是我的浅薄。但是一想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意义,我就想起了《国家宝藏》里王刚老师对着曾侯乙编钟那个深深的鞠躬,看的时候几乎落泪。这是一个后辈对伟大历史伟大艺术的敬仰,他弯下了腰,却挺起了文化的脊梁。古人值得我们骄傲。

“宽大的衣袖轻轻一甩,手势横向舒展,把篆书圆曲笔态一变为“蚕头燕尾”的波荡。”

——蚕头燕尾。

“那《张迁碑》高古雄劲,还故意用短笔展现拙趣,就与飘洒荡漾、细笔慢描的《石门颂》全然不同。至于《曹全碑》,隽逸守度,刚柔互济,笔笔入典”

——由于同时在看另一本书《一日看尽长安花》,同样是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二者相较而看,别有趣味。

笔记2到此

相关文章

  • 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2

    “真正高水准的理论表述,反倒是朴实而干净” “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

  • 余秋雨《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

  • 《中国文脉》读后感|所谓文脉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 当年余秋雨教授便是因为中国文脉几乎隐没而开始执笔抒写这部《中国文脉》...

  • 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1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

  • 中国文脉与古圣先贤——中华民族的幸运之魂

    自品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这本书,我如获至宝。是他开启了我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大门。 所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

  • 闲谈余秋雨《中国文脉》上

    闲来,又重拾书本《中国文脉》,前期也断断续续看了些,也听了些。总不能领略精髓。 今又重读,又是新的感觉。 作者首先...

  • 闲谈余秋雨《中国文脉》下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而非枯藤老树昏鸦,通过此文我只浅显的得到一点皮毛,简记方便日后整理。 一本好书不...

  • 抚摸中国文脉温度,始知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余秋雨先生著有《中国文脉》篇幅冗长、详略得当、气...

  • 重读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

    昨天开始重读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一书。一读就不能放下,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的第一篇“中国文脉”,也终于明白了为...

  • 《中国文脉》余秋雨(一)(2020年)

    读后感: 《中国文脉》可以算一本简略的文学史,对每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都有简介和评说,我认为有些评语是值得仔细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秋雨中国文脉——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su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