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女性的命运—从《第二性》谈起

女性的命运—从《第二性》谈起

作者: 樱_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15:35 被阅读43次

    题记:

    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让-保罗·萨特

    这个与波伏娃以“自由情侣”相称的男人如是解释女人命运的原因。

    女性尽管长期受奴役,却不像奴隶一样反抗,也就不能争取到应有的权利。妇女对自身权利的意识要到很晚的阶段才出现。——波伏娃

    波伏娃强调女性的命运固然与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但也与女性自身的因素有关。

    我所羡慕的是,独自散步、来来去去、坐在杜伊勒利花园长凳上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巴什基尔采夫

    巴什基尔采夫强调女人缺乏的是自由,没有自由,他们就不能真正做到有所作为,这是当时没有女艺术家的重大原因之一。其实,没有真正的自由,任何女性的超越都无法达到。

    一、本书作者及其简介

    《第二性》有ⅠⅡ两本,由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所著。它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

    《第二性》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成长”,讲述女孩与男孩由于生理的不同,他们受到的不同的心理暗示,这让以后的男性有种权威感与超越性,而女性似乎作为他者才有价值,这让女性从小就具有一种自卑情结。这也是本书命名的原因,女性是作为男性第一性的顺从物出现的,即第二性。

    第二部分“处境”,分别讲述了已婚女人、母亲、妓女高级妓女、成熟女人与老年期的女人在各个阶段中,所不能摆脱附属于男人命运处境的原因。第三部分“辩解”,分别讲述了自恋的女人、恋爱的女人与虔诚的女人的特点及其原因,主要为女性客观地争辩。第四部分“走向解放”,讲述了女人如何才能获得独立并最终实现自我的解放,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整本书内容详实,论证充分严密,虽然有些地方深奥难懂,但也旁征博引,使一部严谨的理论著作不致乏味。

    波伏瓦

    二、对我的启示

    案例1

    近段时间听朋友简单地说起她的女性朋友因为婚姻或恋爱导致的情绪极度失落甚至长期抑郁的事情。我通常都是从书本上了解到这些情况,当身边也发生这些情况时,也不免唏嘘感慨一番。其中一个是因为离婚导致纠结,现在长期失眠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具体情况我不了解(反正外表看不出来的,痛苦只有自己体会得到的)。

    另一个据说离婚后,重新认识一个男朋友,说是被骗了,导致情伤,缓了很长时间才走出来,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还有一个女人认识一个艺术家,在婚前艺术家毁婚了,女人后来嫁给另一个男人,又受到家暴,最后该女人自杀身亡了。这个艺术家也因为这个原因充满着自责,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结婚(就在前不久离世,五十岁左右,艺术上挺有名气的)。

    不管恋爱失败还是婚姻解体或者是家暴,他们的痛苦正如波伏娃所说并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的、强烈的。同样是女人,我或许能感同身受,也充满着同情,而且我也相信,一旦度过这些危机时期,或者从中得到感悟,就会如凤凰涅槃般获得重生。但,我想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如开头萨特所说“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是否有我们女性自己个性上的柔弱等缺陷,或是观念上的偏颇导致的呢?有人说,婚姻就是一场修行,在婚姻中,如果我们善于体察自己,问题往往是契机,是让我们更好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契机。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是那么难呀!

    案例2

    一个我认识多年的女友,现在是一个热爱阅读、追求价值的人。年轻时谈恋爱,那是怎样一种状态呀!我举她描述的情况好了。“当男方以某种理由提出分手时,她情绪上是平静的、态度上是理解的,人格上是自尊的接受的,或许她没有死心塌地地爱过,或许她没有理解到分手真正的含义......等到对方不再联系自己,最后结婚了,她才彻底醒悟到这个人从此消失了(这是什么一种状况,一种太自恋又太单纯的结果吧!)。

    对方结婚后,她还时不时发信息给他,当然不是为了挽回,而是无数次地想确认对方爱过她吗?当对方回信息,特别是回到她满意的信息时,她喜逐颜开,似乎读出了自己的价值;当对方没有任何回音时,她又会觉得自己很缺乏自尊而深深自责,她就在这极度开心与极度失落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其实就是在确认自我价值与否认自我价值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啊!多年以后,在对方确定没有音讯后,在确认对方不可能被理想化后,才彻底地死心了,但这漫长的过程是痛苦甚至是煎熬的,也浪费了青春以及更好的未来作为代价。

    当我看到《第二性》中女孩成长及其一直所受的影响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实也包括我们很多女孩小时候成长的时期,女孩不仅因为生理不同而受到很多约束,女孩不能爬树,不能那么野,不能有暴力等等。按照波伏娃的观点,这无形中让女孩没有了如男孩般的生理特点带来的自豪感。还因为长辈们传统的教导与评价,让他们没有认识到女孩可以有价值,而是把她的价值体现在男性对她的看法上。所以,作为一个从小没有自我价值的女孩,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少女在二十年的等待、梦想、希望中,抱着遇到解放和拯救她的英雄出现的神话.....”所以可以说,这样一个女孩一直等着一个英雄般的男人出现,来爱她,并通过被爱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一旦遇到,就如碰到救命稻草一般紧紧握住,所以才有案例中朋友的两极激烈变化的情绪。

    三、女性的命运

    正如作家毕淑敏在《星期五的心理咨询室》讲到,女性依赖男性不是说不可以,总该是很冒险的吧!我觉得,女性的命运其实就是对抗依赖性、获得独立性的过程。那么如何获得独立性呢?在书本最后一部分的字里行间能找到答案,看看伏波娃的观点是怎样的。

    1、女性自我意识与自身权利意识的产生

    正如本书最后引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谈到两性的关系那样,“人是类存在物,男女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男女本来就是自然的两极,只有不同的特点,而没有地位上的优劣,只是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导致他们出现不平等。所以,女性要有这样的自知并珍视自己的价值,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这个过程如作者所言,经济可能独立了,精神未必独立,妇女争取自身权利是很漫长的过程。当然,这在过去是这样,现在这方面好很多了。

    2、经济的独立

    从本书看出,在原始社会,妇女在家劳作,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那时候他们的地位很高,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男人在外工作,可以依靠劳动养活更多的人,他们的地位变得远在妇女之上了。马克思也谈到,妇女从家庭沉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工作,会发展她自己。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在投入工作中,女人很多生理导致的不适会得到减轻,正如波伏娃所说,“落在女人身上的大部分不适和病痛,都有精神的原因”。第二方面,由于投入工作,女性获得经济的独立,在现代的女性,很多知识女性的经济地位几乎与男性平等了,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话语权,即使发生变故也变得更有勇气面对。

    3、投入大自然,发现自我

    当我们长期沉浸在郁郁寡欢等负面情绪中时,大自然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在大自然的旅行中,会不经意地找到自我与拥抱自我。在本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她虽然受制于丈夫、孩子和家庭,但她会迷醉地在山坡上重新成为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人;她不再是妻子、母亲、家庭主妇,而是一个人;她凝望被动的世界:她回忆起她有一个完整的意识,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自由。面对水的神秘、山峰的挺拔,男性的优势消失了;当她在欧石楠丛中行走时,当她将手伸进溪流时,她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生活。经过种种奴役仍然保持独立的女人,在自然中强烈地热爱自已的自由。

    4、在群体关系中,自我完善

    这部分内容是以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来描述的,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谈到:一个鞭打孩子的母亲不仅是在打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她根本没有打她,她是在报复一个男人,报复世界或者报复她自己。如果母亲是一个完整无缺的人,是一个在工作中,在同群体的关系中找到自身完善,而不用通过孩子以专制达到自身完善的女人,那么对孩子的幸福来说显然是值得期待的。也就是我们不要固定在狭小的家庭空间里,而是投入更广阔的人群里,在交往中自我发现与完善,这对儿童的教育是很有利的。

    后记:

    波伏瓦与萨特

    波伏娃与萨特的爱情传奇即使用现代眼光来看也是反主流、超前卫的,他们遵循“爱情契约”,即终生不结婚,又以对方为伴侣。他们之间极致坦诚、不虚伪,他们携手一生,成为对方最珍视的人,虽然他们没有结婚,最后却安葬在一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女性的命运—从《第二性》谈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af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