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心、疏桐是一对情侣诗人。他们的诗歌合集《但愿乡月明》已于去年由《星星》诗文丛出版并在成都举办过一次很有特色的分享会。这部《月下无月》可以说是《但愿乡月明》的续篇。作者深感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尤其对环境污染深为忧患。因而以故乡无月来作隐喻,呼唤人们重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故土给予保护,使天空纯净,明月朗照,从而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他们在这部诗集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或隐或现,或明或暗,反复表达这一主题,使人们看到当今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与现实关切。所不同的是:作为情侣诗人,他们以诗为媒,因诗结缘,在共同的认知与情感交融中,已然合为一体。因之,在这部诗集里,他们更多地是以爱情为主线,抒写他们所感知的社会生活,书写自己的内心真实,抒发彼此的爱和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受和思考。"月下无月"的主题便呈现出内容的丰富性。
晚心较早钟情于古典诗词,09年开始创作,多是旧体。近年来开始创作新诗。从两部诗集中的作品来看,作者主要以"我"为抒情主体,以第一人称为写作支点,在爱情与乡情之外,延及更宽的世界。他在表达上的特点,是直抒胸臆。那种难以释怀,无以自拔的情怀,不能不使他反复強调,情感表现相当炽烈。他的诗语句短小,节奏急促,以简单比喻表现出一种执念。正所谓:"哪个少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的至真至纯"。
请看这一首:
我
一直渴望
有个人
爱我的灵魂
我错了
我在悲伤与疯狂里
沉溺了太久
我这颗易碎的心
已变成了岩石
四十年后
这石碎了
里面会有一滴你的泪
那是你的
虽然我已忘记了你的名字
你的模样
对了
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滴泪
将注定
我们
来世
再会
再会
那时
我将忘却今世的伤
为你擦干
那滴前世的泪
那手帕
我会系在
喜马拉雅八千米的雪山岩石上
迎风飘扬
但愿那
圣洁的冰雪
那时
仍在
(《一滴你的泪》)
这真是一种守候,一种死去活来,一种重新获得的幸福与惊疑。也许这就是钟情的青年的真实表达,显然与诗场老手的写作大有区别。直抒胸臆是显然的,情动于中是显然的,不得不发是显然的。因情的不可遏制性而急切冲动是显然的,未有技巧也是显然的。阅读这样的诗,似乎勿须联想、玩味,却能直接被其痴情与真诚所感染。当我们身处诗歌圈内,读到大量散文式表述和技术性绕弯的句子,感觉到累的时候,倒还不如触碰到这样一颗年轻、单纯而热血的心跳。这至少使我们能体会到诗的可贵品质之一:真。
当然,不是真就够了,不是说诗应该直白。诗是一种美学形态,真情固然是美的基础,而语言更是其作为文学形式的美的具象。因之,意象建构和形象思维,是诗人写作的着力之点。但如果失去真实,为诗而诗,也容易走入误区。在我看来,与其首先学习技巧,不如更多地体会生活和体察自己的内心,以使自己的创作有更为饱滿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如何生动,如何形象,如何进行艺术约束,如何懂得节制而使诗句产生张力,使诗艺逐步提高,才是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再看看这一首诗:
笙歌
绥德之行
带着沧桑的梦
遇见你
遇见那平淡的自由
遇见
那别离
那别离的笙歌
这种简约的轻描淡写,其实也有一种韵味,一种情致。老于创作的诗人,可能会抓住"笙"这个意象,由"歌"而打开,或托物以言志,或引申以畅意。把笙歌的文章做足。这几乎已形成当今写作的模式。但作者却轻轻放过,似乎连道具都称不上。平淡的自由,别离的笙歌,在诗的场景中,却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那心中的挚爱,年少的钟情。情之所在,诗自然便在。由此看来,诗贵情真是不容质疑的。只要有真切的感受和诗意的情怀,诗人似也未必一定要在技巧中过于沉迷,以至于往往被形式牵着鼻子走,使自己的创作显得十分艰难而让读者感到隔膜。这正是当下诗坛的病症之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过诗的隔与不隔的问题。对诗贵情真有很好的点染。值得我们借鉴。他还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以王国维的这段话观察,晚心、疏桐应属主观之诗人一类。但是,在爱情上的一往而深,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单薄。其实他们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在他们看来,污浊的尘世,是爱带领他们离开,脱出,超离。他们说:这情"在我心中/熊熊燃烧/将烧毁一切伪善,贪婪,与平庸的恶"。追求真善美是他们主要的精神指向。而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不解,愤懑与追问,充实了这部诗集的内容。因之在他们的笔下,就有思考与批判的峰芒。他们甚至疑惑:这个时代的文学还有意义吗?联系到作者对文坛一些现象的看法,我们更加感受到当代青年的怀疑与反叛的精神。
把情绪推向极端是诗歌表现的常态,在这方面,这一对情侣诗人似乎得天独厚。作者对爱的希望与失望,得到与获得,抑或绝望,哀莫大于心死,抑或失而复得,无比惊喜与意外,都在诗中反复吟唱,喃喃自语而几近痴迷。这种情态,估计晚心会多一些。这让我想起海涅的诗句:"那个人是个痴子,还是害着相思?看来又喜又悲,悲中却又有喜"。所以直抒胸臆是他们自然的选择。互相挚爱着的人当然一如火焰。但他们也有这样的诗句:我/就这样坐着/生命在不断流逝/我想做点什么/来阻挡这流逝/这个夜晚过去了/就永不复回/也许/这流逝只是个幻象/时间并不存在⋯⋯(《今夜,我与黑夜对饮》)。看来,他们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显现出诗人素质。"时间并不存在",是哲理,也是诗意,是青春年少的迷惑。而作为"自然的孩子",他们不甘于"我是工具的工具",更惶恐于将来,我是信息娱乐的代码"。他们不情愿被异化,更痛苦于家乡"已然面目全非",以致于"月下无月"。在这里,他们表现出共同的深度思考。
疏桐创作新诗起步要早一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她在涉及的知识层面和对外物的观照和对内心的深入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尽管诗集未将两人的作品分开,但细心的读者还是能有所察觉。同样在爱情中探寻生命的奥秘,疏桐的主观抒情也许没有那么直接,诗歌语言也不都是那种短促和反复吟唱的方式。这在诗集的后半部分较为明显。她依然以爱情为主线,毕竟,她与晚心因缘际会,情感的呼应与共情是必然的。比如在《那简单的梦》一诗中,从必须忘记陶渊明、王维写起,讲到那山水田园的梦,那最简单自由驰骋的梦,虽然使他们想回也回不去了,已经没有路了,但他们仍然祈祷着,希望那山,那田园,仍好,仍在。这正是他们内心最想表达的共同感受。不过,因生活阅历、职业和成长经历的差异,疏桐的思考可能会更知性一些,诗篇中有一些涉及到历史人物,中外名著,神话传说,文化掌故的内容,或许与梳桐有更多的关系。
纵观这两位情侣诗人的创作,可以看出:他们热爱自由、简单与美。他们的诗是一个隐喻,即:家乡巳经不再是记忆中的家乡,而是当下社会的缩影。他们由此透视社会的变化与种种矛盾,抒写自己内心的冲突。表现出当今青年怀才不遇,多情多思的特点,体现出难得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意识。他们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更多的还是难分彼此,许多作品应该是共同完成的。抒发真情,不事技巧,是他们创作的主要表达方式。对灵魂的拷问,对生命的追问,似乎"活了许久"的千年感悟,对生活与劳动的热爱,对故土与父母的思念,对暴君与魔兽的痛恨,尽显其三观一致。他们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指向,使这部诗集内容充实,情绪饱满,显现出青春的活力与爱情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