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大宝做的蔓越莓面包,把那杯苦咖啡剩下的最后一口倒进肚子里,伸了伸懒腰,感觉有些凉,原来阳光已经转了过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6191861/66d37b856e2b9d38.jpeg)
穿上外套,便听见有人跟我打招呼。抬头发现是小R刚刚落座,便换了一张桌坐过去,我问他:
最近如何?
他长叹一声:
唉,前两天,法院第一次开庭。
我一懵:
啥?
他点起一只烟,悠悠地聊起来:
我们那机构不是倒闭了么?我们员工要讨薪,家长想要回学费,还有银行贷款、房租水电都欠着呢……
就这么瞎聊着,他谈起他的理想和困惑。他说,经历这么多波折,他依然还是怀揣着做教育的梦想。你说,你知道我给学生上课时那状态吗?他说,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吗?我反问他,你觉得呢?
小R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放下了他刚刚闲聊时一直没离手的游戏,转过头来对我正色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搜了一下,原来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说法。心里不禁暗暗竖起大拇指,「上施下效」讲的是方法和原则;「养子使作善」讲的是教育的对象以及目的。我便问他:
什么是善呢?
他说:
好问题!
却叹了口气,又抽起烟来……
只因为格局宽广与否,眼光长远与否,这一个「善」字,就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所以,也衍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教育理念」,所以,对于社会,对于家长,对于孩子自己而言,教育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倒是觉得,论语里孔老夫子提出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次第,颇值得参考,子曾经曰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怎么才能「孝」呢?在子思先生在《中庸》里进一步阐明了原则与方法: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终究还是回到了什么是「善」这个问题。我依然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善」的标准。所谓「教育」问题,永远绕不开的还是怎么「自我教育」的问题。
想必,心中依然有理想的小R,目前的困惑对他来说,也终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