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灭亡六国,建立大秦王朝,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率军在蓝田大败秦军,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就灭亡了,有人就把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归为郡县制。
这种说法太荒谬了,秦朝灭亡有很多原因,唯独没有秦始皇大开郡县制的原因。
首先,郡县制并不是秦国的首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已经完善了郡县制
西周时期,最早出现的是县制,楚武王熊通僭越称王后,灭掉西周的属国权国,设立权县,这是最早的县制。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秦国就设置了郡,至于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已经无从考证了,但至少比穆公时期要早。
西周的《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记载,赵简子曾规定:“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从这些记载能够看出,春秋时代,中原诸侯就已经出现了成建制的县、郡设置,不过早期县比郡要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在远离国都的边地设置郡,管辖辽阔的土地。而在国都腹地,设置县,作为国家的中心区域。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始改革变法,加强国君的权力,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边郡的地位逐渐提升,各国开始在边郡之下设置县,由郡守管辖,后世郡县制的模式就出现了。
战国最早的郡的设立,是魏国的西河郡、上郡,以及楚国的宛郡。中后期,随着以秦国变法的郡县制的推进,各国纷纷效仿。
其中最有名的郡要数赵国的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以及韩国的上党郡。因此来说,郡县制早在秦统一之前,在晋国和楚国已经兴起。
而从控制的人口和国土来看,秦国、三晋、楚国,在战国时期,控制了中原七成以上的土地人口。这些人原本都是接受郡县制的,何来秦国设置郡县就反对了?
郡县制的背后,是君主集权制,被顽固士族反对
从战国时期开始,郡县制的设立,就是对古老贵族政治的挑战,郡县制代表的官僚制度和君主集权的色彩。
从郡守到县令的郡县主官,都是由国君直接任命管辖,完全打破贵族制的世卿世禄制度。
郡县制的推广和产生,与各国纷纷开始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因为变法的推进,从中下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吏,支撑国家的安全和强盛。
比如像魏国的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是魏国霸业的关键人物,他们都是从县令、郡守发展起来的。
像赵国的李牧,从雁门太守的位置上成长起来,成为赵国的名将,在战国末期守护赵国,多次击败秦军。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期各国在郡县制上吃到了不少好处,但是因为贵族势力根深蒂固,变法的效果不太明显。
所以各国普遍采取郡县与封邑制度并存的方法。赵国、魏国、楚国等国,普遍都是在国都附近执行县制封邑,在边境以郡县加强防御。
从整个战国来看,包括秦国也一样,都是采取了郡县代表的君主专制,和封邑制代表的贵族制度并行的政治制度。
但战国后期的政治局势,同样表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君权的强大,不论是秦国,还是山东六国,国家的安危都极大地依靠国君的决策。
以及不再出现春秋时期,贵族可以左右一国政治的情况了。比如像赵国的郭开,齐国的后胜,楚国的李园,都是依靠国君的宠信,祸乱国家,导致灭亡,反应了君权的强大。
此时来说,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推行郡县制的条件了,因为天下各国普遍接受了国君集权的现实,所以说,秦国的短命,郡县制背不起这个锅。
刘邦的汉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五年后的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本质上汉朝也同样实行的是郡县制。
汉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重启分封制,这种情况并不是刘邦和汉朝后来的统治者愿意看到的。究其原因,是刘邦联合诸侯的势力,击败的项羽,必须要进行分封。
同时,也因为刘邦出自楚国,其本身背后就有庞大的楚国贵族势力的支持,这是刘邦无法摆脱和忽视的力量。所以灭异性王后,刘邦只能继续分封诸侯国。
汉朝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终于在汉景帝时期,将封国的问题解决了。景帝事情大的封国也被削弱到了郡的级别,小的封国也就县差不多了。
汉朝从建立到摆脱分封制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其原因是因为汉朝建立的先天条件,与秦国完全不同。
秦国从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到秦始皇一统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改革与适应。所以秦朝完全没有必要经过汉朝的过渡阶段,郡县制的时机完全成熟。
秦朝灭亡用商鞅制定秦法时的话,就是没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再加上汉朝开国功臣赵高,不亡也没有道理,不能甩锅给郡县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