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手机里各大社交平台持续更新文章,阅读APP推送书单铃声不断,公共账号每天都有干货。我们似乎有学不完的知识,读不完的书,经常还自带优越感,我是多么的勤奋好学,用心学习新的知识呀。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甄别知识源头,也就是常说的一手知识,那你就是21世纪魔法界里面的“麻瓜”。
那你只会一直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它已经没有味道了,你还一直吃,尝试吸取所剩无几的糖份。
【精读】你是否在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找到知识源头的(一手知识),可以品尝到新鲜出厂的口香糖。
我们可以把所有知识分为四类;
•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 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比如《国富论》《穷查理宝典》《决策与判断》等;
•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比如,《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200万的》)或者情绪因素(比如,《看懂这个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精”。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属于此类。
看到这很多小伙伴还是有些迷糊,那我结合自己举个实际的例子。
我的选书和买书经历
1.四手知识;前几日,我在一篇情感心理学公共号里面看到一个叙事的情感故事,作者文笔不错,生动有趣。里面提到一个两性关系,其“高价值与低背叛”(高MV、低PU)理论。
2.三手知识;我比较喜欢心理学知识,处于好奇,我探上了知识求索的道路。
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高MV、低PU理论。
这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杨冰阳写的,书名为《完美关系的秘密》。作者的简介很“高大上”。
我是打算买下来准备啃书的,但作为知识混子,我没有忘记运用豆瓣和知乎工具来瞧一瞧这本书的书评。
豆瓣书评不高,在知乎上看了很多评价这本书的回答,基本都是在讽刺,鄙视这个作者,说什么误解原著观点,自己过渡解读,巴拉巴拉,大概意思是说这是一本垃圾书。
那尼。。。。。。?
【精读】你是否在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3.二手知识;我靠(`Δ´)!
我赶紧把当当网的订单取消了。
知乎上的大多数回答提到了一本书叫做《进化心理学》,我返回又在百度搜索下,原来这是一本国外的书籍,作者是戴维.巴斯,他是一位在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的心理学教授,知名于关于人类择偶的性别区别的演化心理学研究。
二手知识含金量已经想当高了,我总不至于翻墙,找国外文献和期刊吧,文献和期刊太难理解了,读书还是有有一点阅读性哈。
那么此次探索求证之路到此打住吧。
我上网找到国内翻译版电子书开始啃书,发现书中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高MV、低PU理论,而是客观的讲解人类进化史,男女的择偶策略。杨冰阳完全扭曲观点呀,她忒不靠谱了,还好没有读她的所谓畅销书。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来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例如两个同学在同等的时间,一个在读《完美关系的秘密》,而另一个在读《进化心理学》。两个人得到的知识真实性可想而知。
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总之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甄别知识源头,你就一直在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你还吃的津津有味。
我们是一叶小舟,因为有海灯的指引,可以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生。
【精读】你是否在吃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