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这部影片,让我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动,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感动,还有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和认识。于是乎,就想写一篇观后感的文章,可是,在写的时候,忽然不知道从那里开始,自我感觉有点尴尬。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有看过之后的心潮澎湃,并没有认真的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影片。假如说自己是导演,在遇到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个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果是一个编剧,怎么样把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关系阐述清楚。
某些方面来看,任何时候的战争都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形式,不管是那些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在对决的时候,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置对方于死地。在描述战争场景的时候,怎么样把其中的人物更具体化,让观众不会在观影的时候感觉到人物的虚化。
当这样的想法出现的时候,让我认识到最初的那些观后感只是影片给我感官上的冲击,如果仅凭着那些感官上的认识写出来的观后感,大概率上会是一些感慨而已。似这样的写一篇观后感,并不会给读者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某些方面来看,任何一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模样。也可以说,台上的一分钟,需要台下的十年功的准备。做为观众和读者的我们,用的时间与完成一部作品的时间相此,可以说是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那些创作者们费尽心思才完成的作品。
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只是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从作品中得到的收获,很大程度上算不上收获,只能说是一次观众体验。只有学着像那些创作一样去思考作品,才有可能向着更深一层的地方挖掘,进而能够对剧中的情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感悟到某些事物,由这些感悟写出来的内容才可以是较为贴切的观影感。
站在今天和平时期角度的人们,是很难想象到身处战争中的人们是怎么样的经历,即便是我们听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描述,也很难有多么深刻的体会。在《狙击手》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名亲历者的叙述,这是发生在五班的一个故事,从五班战士的年龄构成来看,班长刘心武31岁,大宇只有18岁,侦察兵亮亮19岁,整个班的平均年龄大概是25岁。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25岁正是一个干事业的年龄。可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比保家卫国更重要的事情。从故事发生的背景来看,这是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与以美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僵持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冷枪冷炮时期。
影片的故事脉络比较简单,就是以一次救援任务为切入点,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可是,参加的人员并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是对方设下的埋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力。
在殊死缠斗之中,双方拼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战胜对方的信心。某个层面上来说,任何时候的角逐,谁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过来,谁就有可能是胜利的一方。从影片中能够看到各自阵营中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在那些态度中,其实就已经显示出来谁更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时候的胜利都不是凭空得来,更多的是从对方的失误中捕捉到那些破绽之后,全力以赴的在那些破绽的地方给予致命一击。不只是战争中的角力,任何时候的博弈亦是如此,只有那些失误概率越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那个留在博弈中时间最长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