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效人际关系
让沟通更有爱|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让沟通更有爱|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作者: 易安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1-27 16:50 被阅读0次

    对于暴力的认知,我们更多想到的是肢体上的暴力。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在言语上也有暴力,并且更常见,对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影响同样很严重。

    当生活没有按照自己的设定运转时,我会指责自己,要求自己,对自己不满,产生挫败感。《非暴力沟通》让我意识到,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向的和谐。  那么,采用《非暴力沟通》可以如何去解决这种问题呢?非暴力沟通是什么?如何实践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提醒我们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专注于自我的需求表达。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立即推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这样,这位母亲就清楚地说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如何更好地应用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那么如何采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我们观察到的事情呢?我们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例如,非暴力沟通提倡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作了区分。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发现自己的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自己的请求。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暴力的根源——感受和需求的忽视

    仔细回想我的生活中,与家人、朋友、恋人的沟通方式,是否蕴藏这潜在的“暴力”?

    我与家人沟通时,听到的更多是责备、提醒和命令,我相信责备、提醒和命令的背后是出于关心,但是很多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责备、提醒和命令背后的出于关心的需求,因此我总是对家人感到不理解。而我自己更多是采用情绪去对抗 我不理解的「责备、提醒和命令」,我也没有说出我的需求;

    我与朋友沟通时,有时我会觉得难过,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理解,但是面对这种问题,我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采用退让的方式让问题看着不像问题,而不是选择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这或许赢得了和气,但是却不是一种良性的沟通方式,因为我们彼此的需求似乎都没有得到满足;

    我与恋人沟通时,有时候我会用情绪表达不满,却不会直截了当说出我的需求

    那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沟通上的”暴力“呢?这或许和性格有关,与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有关。《非暴力沟通》认为: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简而言之,我们面对问题时,习惯了评定是非对错,而是非对错的标准多数时候是「权威」定义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我是否应该......),不愿认真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倾向于采用「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的方式进行沟通,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诉求。

    如何更好倾听?

    借助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我们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它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保持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至情义相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那么,如何更好倾听?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有时也许会发现运用非暴力沟通是富有挑战性的。然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见证了,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如何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发掘自己的需求并满足它。

    因此,在遇到挫折时,非暴力沟通提倡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地满足它们。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我们需要思考“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____”这个问题,来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我们的行为多是出于下列的动机:

    1)为了钱

    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如果我们的行动是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失去生活的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动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快乐将会伴随着我们。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2)为了得到赞同

    像钱一样,来自他人的赞同也是一种回报。受社会化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上学时,学校使用外在的手段来激励我们学习。在家里,做一个好男孩或好女孩,我们就会得到礼物;反之,如果大人认为我们调皮捣蛋,我们就会受罚。于是,等我们长大成人,我们误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回报。我们迫切地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盼着人们夸我们是“好人”“好家长”“好市民”“好员工”以及“好朋友”等等。为了讨人喜欢,我们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嫌恶,我们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情。于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我们费尽心思、委曲求全。这是很可悲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也是在给我们确认:我们的行为有益于他们的生活。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爱,我们所体会到的欢乐是他人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

    3)为了逃避惩罚

    4)不想感到羞愧

    我们知道,如果不做某些事情,我们就会责备自己。我们认为不做那些事情是不对的、愚蠢的。可是,如果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难免会感到厌烦。

    5)为了避免内疚

    在另外一些情形,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会感到失望。”此时,我们担心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得可怜兮兮;如果为了活出对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6)为了履行职责

    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我确信,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如何面对愤怒?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气呢?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第二种反应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当我们选择第三种反应时,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如果我把人看作是“正直的”或“不正直的”,“负责任的”或“不负责任的”,那么,我的想法也会带来暴力。我坚信,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在我看来,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为此,我建议,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也许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将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如何赞扬?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不过,请注意: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我认为,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而当我们收到别人的赞扬时,我们会选择“谦虚”。而谦虚并总是必要的。

    以色列前总理哥达·梅厄(GoldaMeir)曾经责备她的一位内阁部长:“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当代作家玛丽安·威廉森(MarianneWilliamson)以下的一段话也提醒我不要假谦虚:“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我们的光明,而不是我们的黑暗,让我们心存畏惧。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帮不了这个世界。

    缩小自己,好让周围的人在你身边不会觉得不自在,这并不明智。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希望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能够更爱自己,更懂自己的需求,更诚恳地表达自己,更耐心地倾听别人,通过爱来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沟通更有爱|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oy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