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539090/8b40777920a0614c.jpeg)
侄女给我报喜讯,考研复试终于上岸。她还分享给我,与她一个课题的同学,分享那同学的阳光,她的快乐也带给侄女正面的影响。
我看到她们的聊天,除了学习上的几句话,就是在说喜欢吃什么,要吃点什么。而这种交流在一种欢快轻松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了青春阳光的欢快,完全没有成人世界的唉声叹气,也没有职场中的尔虞我诈。我想,这也许是她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吧。
学生时代能够把学业学好,还有余力就在享受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就希望她们能够努力,能够更上进,不要天天地只知道吃喝玩乐。但成人的不快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压力才把自己体会快乐的能力给压抑了。
我问侄女,是不是羡慕她的生活,天天地就是快乐。
侄女说:“我是喜欢她的性格,开朗乐观,还欢快。不像我苦大仇深的样子,但我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充实而完满,并不会因为没有时间享受而感受到不快乐,反而会在这种忙碌当中体会到内心的喜悦。”
我跟侄女开玩笑:“你这时候,就可以跟她讲人生了,什么生死啊,无常啊,变化啊,意义啊,梦想啊,追求啊!”
然后,我们哈哈笑一阵。
因为我们知道,她不需要这些,当一个人完全顺利的时候,就很难去思考,也很难进入到深层的意识之中。她已经开朗乐观积极地生活了,就不要再强加给一些高大的东西。只有当她需要的时候,她就会去寻找,那时候的思想才会有意义。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自己,因为深入到佛法之中,感受到了智慧带来的清凉,总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宝,就会不遗余力地向人宣讲,而且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宣讲的机会。有的人听了会有感触,但过后还是他自己的样子。时间长了,我就会发现,他还是他,我却已经不是原来的我,在通过讲的过程,我更体会到了智慧不是讲的,而是要化为自己的行为。
父亲生病的时候,我总会跟他讲一些看破放下,丢掉心中的负累,可父亲还是他一生已经形成的思维。当父亲离去,我们处理完后事,我再跟妈妈谈看破生死的时候,聊了很多,记得最深刻的一次,从晚上十点多,聊到凌晨两点多,妈妈说:“睡吧,你再说,我都闹心了!”
虽然有过这些挫折失败,并没有消灭我心中的热火,那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智慧。只需要观念的转变就会有智慧的清凉,但人们已经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很难转变。经历的多了,也就明白了,不是人人当下都需要这个智慧,要给予别人当下需要的才是真智慧。所以,后来的我就讲得少了,听得多了。而在听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别人的需要。
妈妈就是在慢慢地接受当中,一个契机的出现就转变了她,从此以后,不用我再讲,她自然就能把心中那智慧引发出来。我不再讲生死,她却能看透生死。村里的婶子跟妈妈开玩笑,你三个儿子都不在家,一个老太太在家里,臭了都没人知道。妈妈说:“那更好,没人碰我,我就能安静地走。”妈妈也告诉我,“如果能够在音乐中,在鲜花中离去就好了。”
引人深入思考,能够谈他最需要的才是智慧,如果时机没到就要谈论,就会出现妈妈那样的状态,再谈我就闹心了。如果时机到了,也许就是一两句话,就再也不用说了,他自己就会思考。
这也是能力,更是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