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XXX在你436天前的朋友圈点了个赞”
当我边吃饭边看到这条提醒,默默地,左手放下手机,右手放下筷子,瞬间饱了。
这种时过境迁的点赞或评论,有时来自新添加的朋友,有时来自微信老友。每次这种情况发现,我都一脸问号,然后脑海中都会浮现一个人对着我的朋友圈,双手灵巧的滑动屏幕,点开、返回、下拉、再点开......周而复始的场景。
这可真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毕竟,朋友圈和微博还不一样,微博在界面下方可以通过选择页码进行跳转,轻松的翻到两三年、甚至更多年前的内容。而朋友圈是只能通过手动,一点点划屏幕,有时翻了大半天,还一不小心碰到了“返回键”,需要前功尽弃、重新再来。
对于我这种平均每一两天都要发一条的人,该是怎样的耐心,可以让TA至少花上一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翻阅一个人朋友圈里呈现出的种种过往。再说翻了也就翻了,干嘛一定要让我知道呢。
刷存在感?告诉我你在关注我?让我知道你打着好奇之名在视奸我的生活?
“就像是你爬了长城,爬就爬呗,还非要刻上一行小字——XX到此一游”
烦不烦人?!
** -02-**
或许有人会说,真是矫情,别人大费周折的去深挖你的朋友圈,那是因为看得起你。呵,真的是这样吗?
曾有人亲口告诉我,她觉得我生活丰富,很感兴趣,于是一晚上从头到尾翻看了我的全部朋友圈。
那一刻,我嘴上说着荣幸,实际上后背发凉,有种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扒光了出去游街之感。
两年前的我,有说不完的新鲜事,恨不得一天发三条。而如今,我不希望自己说的话,日后会被他人翻出来品头论足、指摘一番。
曾看到两个人讨论,好像大家的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了。
一个人说:那是因为大家现在内心更充实。
另一个人说:充实个鬼,还不是因为微信里加了太多人,越来越不方便发而已。
真相了!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每新添加了一个好友,会下意识翻看TA的朋友圈,通过查看对方发布的日常,分享的文章,了解其习惯、背景,在心里对TA形成初步印象。
这本无可厚非,我亦是如此。如果刚好想和新朋友有进一步深入的交往,我会往前翻看更多TA过往的经历。
通过朋友圈,用相对少的时间,和几乎为0的成本去初步了解一个人,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社交福利。然而静静的观看完、了解完不好吗?
就算你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了我的朋友圈,即便内心欢欣雀跃、波涛汹涌,也应口头上保持沉默。无需通知朋友圈的作者,难道不应该是一份约定俗成的默契吗?
-03-
一个朋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两个月前,她向我推荐新版本微信开的一个功能:
仅向朋友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
一开始,我没有选择这一方式,觉得,我既然Po出来,就都是可以在袒露在阳光下的。最近半年的我,和半年乃至更久时间之前的我一样,都是真实而美好的存在。
我曾分享过很多美好的日常:我旅途的见闻,我烹饪的料理,我人生的感悟,我写的文章......我认为它们都值得长久的存在于我的朋友圈中,被人赏析。
朋友单纯出于查阅有用信息的角度、而翻看我历史朋友圈的行为,我亦不希望打破这种链接。
然而最近实在顶不住了,通过各途径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不得已,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开启了“仅向朋友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选项。
翻我的朋友圈,是好奇还是视奸?(最新版的朋友圈,比图中多个选项是,仅向朋友展示最近3天的内容。导致很多人的朋友圈显示一条横线,不知道的朋友还以为自己被屏蔽)
如果这个举动能防止哪怕100个人里面那1个“视奸者”,让我少添一回堵,也算是有意义的吧。
上大学那会儿,刚开始流行社交网站,我喜欢发文章、照片,由于点击率高,还是我们学校的人气之星。当时有个好朋友留学,她跟我说,刚出国的时候两眼一摸黑,每次孤单无助的时候,她就会去翻我的页面,看看我又分享了什么有趣的见闻,整个人也会振奋许多。
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所以多年来,我始终积极分享,不是晒、不是秀,而是一种记录和链接。
直到今天,当记录成了负担,只好: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有人爱视奸。
你要问我怎么办,默默隐藏朋友圈。
-04-
构建和谐朋友圈,你我有责。
谢谢你的关注,只要你的关注不让我感到害怕。好奇害死猫,视奸折磨人。
成为好友后,对方新发布的朋友圈,当然可以积极互动。而理性翻看他人的朋友圈历史,不妨这样做: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任何点赞和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