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关于科举制的简报,看完很有感触,在这儿有自己一点见解跟大家做一分享:
1,中国古代从最初的官袭制,察举制到后来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考察内容逐渐推陈出新,寒门士子不断充斥朝廷要位,从表面上看是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实质是社会新阶层地位的发展诉求。奴隶社会,奴隶主主导的官袭制,察举制是分封制度下,封建贵族对官场把持的写照,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补充,没有实质的进步,科举制是新兴地主阶层迫切抢割蛋糕的表现(寒士大幅度进入官场)。
2,科举制度的进步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的间接反映。奴隶社会,奴隶主土地资源完全所有,也决定着稀有资源完全占有。分封制下封建贵族势力强大,对官场绝对把持。均田制,诞生了中国的新兴地主阶层,地主层对进入仕途掌管权利强烈期盼,迫使寒士逐渐进入官场,并逐渐取代贵族地位。
3. 选官制度的演进,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士人思想控制的写照。察举制要求人们孝廉,忠君,爱国。科举制完全考察儒家“仁政”学说,使人们思想完全禁锢,失去抵制。天下学士慢慢沦为统治阶级实现内部控制的棋子和外部镇压反动阶级的利剑。
4. “天下官吏皆出自科举”的长期思想禁锢,出现了世人“掩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可悲现象,正因为科举制的毒害使得近代中国错过了二次科技革命,蒙受了岂耻大辱。
以上意见纯属自己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