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读心理学‖笔记(十三)社会心理学(3)

我读心理学‖笔记(十三)社会心理学(3)

作者: 心中的星月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14:42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来了解群体中的个体会有哪些经典的行为。

一、从众心理(想起来曾经读过的一本有关心理学的著作《乌合之众》)

在群体中有时会出现“群体智慧”的现象,即群体的判断往往比个体更加准确。但同时,群体也会制造混乱,它散播流言、错误信息和恐慌的速度如同分享链接,立刻从有益的、和平的转变为误导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从众有两种基本动机:一是社会接纳的需要,就是人们做出各种愚蠢(或聪明)行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朋友在做,他们为了融洽地相处。二是在决定做“正确的”事情之前对信息的需要,这也是从众的原因。

从众与服从不同,它不是被告知要做什么,它的内容是觉察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相应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从众有别于说服。说服并不是微妙的内部过程,而是一方有意地改变另一方的态度。

二、群体思维

密切的、友好的群体通常合作得很好,并享受这个过程。但他们也会面临一个问题:无法最大限度激发成员们的想法和努力——有时一个群体会过于强调和睦相处,而错失最佳决策。这种从众类型的一种极端形式被称为群体思维,即群体产生趋同思维的倾向,并压制意见上的分歧。表现包括:1.无懈可击的错觉。2.自我审查,持异议者决定保持沉默,不去制造麻烦或得罪朋友。3.持异议者因压力而从众。4.全体一致的错觉。

当领导者奖赏表达疑虑和异议,要求群体成员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并让所有人都试着去思考首选决策的风险和不利因素时,可以最小化群体思维。但可悲的是,大部分领导都喜欢身边围绕着与自己意见相符的人,并将那些被认“不忠”的人降职或解雇。

三、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即旁观者的数量越多,任一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低。这与责任分散过程有关,在过程中任被分散到很多人身上,减轻了个体的责任感,从而避免自己行动的倾向。如果自己是陌生人唯一的求助对象,人们帮助他们的可能性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无法分散给他人,而是全部落在自己身上。

当人们失去个体意识,将自己交付于群体的情绪和行为中时,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去个体化。去个体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聚众暴力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解释,去个体化的个体在人群中“忘我”,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比起自己独自一个人,处于人群中时,他们更容易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

[思考]不墨守成规、抗议和利他,即自愿为了他人的利益采取无私的行动,是个人信仰和良知的一部分。然而,正如服从和从众存在情境因素一样,个体发表非主流观点,选择良知而非从众,或帮助对于危难中的陌生人,也存在外部影响。以下是有助于人们克服旁观者冷漠和提升勇气的一些情境因素。

1.察觉到对干预或帮助的需求。

2.文化规范鼓励采取行动。

3.有一个盟友。群体中持有异议的单个成员可能会被视为麻烦制造者,但两个或三个成员则是一个联盟。

在某些条件下,独立思考和原则性的异议更容易实现。我们可以选择随波逐流的时候,问问自己这种从众是否有害,看看自己是否能制定策略阻止群体误入歧途。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境时,提醒自己是否发生了责任分散,并相应地采取行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心理学‖笔记(十三)社会心理学(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xg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