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欣 然
可曾想过,读过一本书居然会把作者忘掉,颇为滑稽吧!就是这本《百年孤独》,估计作者要是知道读者,只记得他的作品却忘记他的人的话会不会愤怒呢?
当读到陈众议的《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时,题目看了几眼,也未引起丝毫兴趣,不像读《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诗意十足,即便不及时看,也会多看几眼的。以致不想再度看下去,可是当读到第二段“百年孤独”字样出场时,我的兴趣点一下子点燃了,眼睛不由得一亮,这不是我朋友那里借阅过的,而且还补买的那本《百年孤独》吗?曾经的记忆似乎又回来了,但是还是模糊不清,于是打开“微信读书”搜索了一下,只找到了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大人物小传24)》,全书不太长,五十多页,半个小时轻松看完。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欣然)作品不愧为小传,除去前言,正文从十一页到三十五页,其他的是外文补充,虽然内容少,但精华还是不少的,分成“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公众形象与个人形象”“重要成就与奖励”“个人生活”“动态”“公开声明与语录”“结语”几个板块,井然有序,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有洞天”。
要问马尔克斯的成功,几个原因呢?
客观来讲,八岁以前他父母不在身边,被外祖父、外祖母抚养,退役军官身份的外祖父,每每都会给他讲“魔幻故事”,为其思想种下“幻想”的种子,要知道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里就寻出那果实——“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外祖父不喜欢马尔克斯的父亲,并曾一度制止女儿与其交往,但是马尔克斯的父亲就是凭借一股子执着追求,获得的爱情并育下以马尔克斯为首的十一个果实,这爱情故事为马尔克斯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提供了创作素材;他的出生地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又是其大作《百年孤独》虚构的马贡多城的原型;而他大学所在地卡塔赫纳又是他《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故事背景地,也是《爱情和其他魔鬼》的创作素材,他曾经说过“我所有的作品当中都带有卡塔赫纳的痕迹”。而他的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成为了时尚设计师卡洛斯·坎波斯(Carlos Campos)的灵感来源”,影响深远!
“根据马丁撰写的传记,梅赛德斯9岁时,马尔克斯对她一见钟情。”他的爱情来得比较早,而他也为下一代带来了好运,“夫妇二人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罗德里戈(Rodrigo)和贡柴罗(Gonzalo)。大儿子罗德里戈毕业于哈佛学历史专业,现在在洛杉矶担任作家兼导演。”妻子是他生活的贤内助,苦难的日子还能让他不为物质窘迫烦忧,让他惬意的寻找灵感,军功章的一半是妻子的血泪支撑。
生活的经历是一笔财富,为马尔克斯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而主观上来看,马尔克斯自身,有着天生的禀赋,爱读书、爱听故事,又爱收集素材,“尤其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多斯·帕索斯,厄斯金·考德威尔以及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对于写作他深信“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成功秘诀。对于荣誉他又是淡然处之,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即便他大获成功,成为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他又矛盾地成为最孤独的人,不想成为怀着各自目的的人的光环工具,多年以后他还不由得感慨着想要做回一个普通的记者,淡泊铭记,不汲汲于富贵。
写作的成功与其人品有着很大的关系,请曾与他有过拳脚相加的略特为其新版《百年孤独》作序,见其包容与豁达;补交五十年代流亡巴黎欠下房东的租金,见其诚信与感恩;拜访曾是“默片女皇”的孤独老妪,促膝长谈,见其感情丰富亦是性情中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职业写作生涯始于新闻工作。他一开始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环球报》接受了新闻工作培训,同时开始为城市专栏撰写文章。这显然成了他父亲的痛苦根源。据说,他父亲当时得知儿子从法学院辍学并打算以创作为生时,曾告诉这位崭露头角的作家,说他将来“靠吃纸为生”。”
他还始终坚持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九十年代他《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触动了中国及中国作家,影响了莫言、阿来及陈忠实。
犹记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将《百年孤独》比作是著名的《堂吉诃德》,称它“或许是自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来,写得最好的西班牙语文学作品”。正是这部作品让加西亚·马尔克斯赢得了“魔幻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由此马尔克斯成了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马尔克斯用“百年孤独”迎取了人生的春天,不再是父亲口言的“”但也看到了自己的所求,唯不过平凡人吧!他说过,“28个字母和两根手指头是我专属的军火库,可能让上百万人阅读我在房间里独自创作的作品,这种想法真是疯狂”,其实一点不疯狂,他都不知道真正爱他的读者有多期望在其作品中徜徉,与其共舞文字江岸,赏一江春水,读一世兴衰,探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不灭的灯盏!
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欣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