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自杀,这个话题的本质其实是,一场积极的改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问题,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9 月 10 日世界预防自杀日。
2003年,这是第一个预防自杀日,当时的主题是,自杀一个都太多。而到了2019年,这个主题就具象成了40秒行动。为什么是40秒?因为根据2019年数据,全球有80万人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出了一个倡议,叫预防另一个生命在下一个40秒内自杀。简称40秒行动。
从2021年到2023年,这三年,世界卫生组织都给这天确定了同一个主题,叫,用行动创造希望。也就是,光有主张还不够,关键是,大家得行动起来。
经过努力,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的总体自杀率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到2016年,全球自杀导致的死亡率,减少了大概33%。其中降幅最大的国家之一,就是咱们中国。从2002年到2011年,咱们中国的自杀率,降低了58%。当然,也有少数国家不降反升。比如,牙买加、喀麦隆、津巴布韦,等等。
最后,观察自杀的风险,不能只看自杀率这一个数字。而是藏着很多隐患。一直存在一个性别悖论。表面上看,死于自杀的男性要比女性多。但是,这不意味着,男性更容易产生寻死的念头。因为单从行为上看,女性的自杀行为,要明显比男性多。只不过,男性一般会采取死亡概率更高的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行。
有一位《连线》杂志的撰稿人,叫格蕾丝·布朗尼,长期研究社会心理学领域。她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析这个问题。媒体《神经现实》做了全文的翻译转载。
按照通常的设想,这应该是经济水平提高了,大家变富裕了。毕竟,很多人觉得,一个人自杀,往往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越穷就越容易自杀。但是,那本著名的《魔鬼经济学》里就讲过一个研究,说的是,很多自杀的人,往往经济条件还不错。就像阿兰·德波顿说的,经济萧条的时候,一个人往往有很多可以抱怨的对象。要么抱怨环境,要么抱怨公司。总归,情绪有个发泄口。但是,假如这个人过得不错,他没有可抱怨的对象,一旦心里有疙瘩,就找不到出口。这么一来,反而容易自杀。
美国,过去几十年,经济总体是往上走的。但是,它的自杀率却出现了一个U形曲线。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下降。但过了2000年,又一路上升。在2000年到2018年之间,美国的自杀率上升了35%。
不能说自杀率跟经济没关系。但至少,它的相关性不是那么绝对。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的,导致自杀率下降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按照格蕾丝·布朗尼的研究,这个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因为,人们可用的自杀手段,变少了。
这个结论乍一听还是挺反常的。按照通常的设想,一个人要是铁了心想死,哪里是你轻易拦得住的?就好比劝一个要上吊的人,你把绳抢走,难道就管用?
但是,这个研究告诉你,还真管用。很多时候,这件事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一点轻微的小变量,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人。
比如,有人研究过英国在二战后的自杀率,发现1963年是个转折点。之前自杀率一路攀升,而1963年之后,7年里就下降了四分之一。很多人研究过,最后发现,这是因为,英国从1963年开始,把煤气改成了天然气。之前英国的大量自杀,都是通过煤气,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但现在,没有煤气可用,这个自杀率就降下来了。
再比如,1995年,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斯里兰卡,但只用了一年,他们的自杀率,就下降了70%。怎么做到的?因为当地在那一年,对农药做了限制。之前很多人自杀,是通过喝农药。现在没的喝了,人数就降下来了。再比如,孟加拉国,也是因为采取了类似的限制措施,自杀率下降了65%。再比如,还有人统计过,一个国家的城市化速度越快,自杀率下降就越明显。这就是因为,进入城市之后,人接触农药的机会变少了。
再比如,美国有个自杀圣地,叫旧金山大桥。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人从这里跳下去了。按说应该早早在桥上加个护栏吧?但当地政府,直到2018年才把这个护栏安上。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人要是真想寻死,哪里是一个护栏能拦得住的?你就算拦得住一次,他还会尝试第二次。
但事实上,在安装护栏之后,有人追踪调研了515个当年想自杀的人,结果发现,只有25个人,又选择了其他方法自杀。而其余的490人,都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换句话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护栏,它居然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它居然能把一个人从寻死的边缘拉回来。
还有心理学家专门分析过这个现象。最后的结论是,我们对自杀现象,一直存在一个误解。过去好多人觉得,自杀是长期抑郁导致的,一个人往往要经历漫长的痛苦挣扎才会走到这一步。但事实上,一个人从产生自杀的念头,到付诸行动,前后也就五分钟左右。只要在这五分钟里,他找不到自杀的途径,以后大概率就不想死了。根据之前的研究数据,大概只有7%自杀未遂的人,会在五年内再次自杀并死去。
著名的作家格拉德威尔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人与环境的耦合。说的是,很多看起来特别重大的改变,其实都不是长期计划的结果。可能只是因为你偶然看到了某个东西,遇到了某个人,是周围环境里的一堆小变量,恰好在那个时间,让你起了变化。比如,你可能经常听到,改变人生的一本书、改变人生的一首歌之类的说法。按照通常的设想,人生哪有那么容易被改变?但事实上,这个改变还真有可能发生。关键就在于,这个小变量,能不能与你发生一点积极的耦合。
那么,怎么触发这个积极的耦合?很明显,多看点好书,多遇见点好人,变好的概率自然会跟着一起提高。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什么要莫问前程?一来,你问不了。谁知道将来的事。二来,你也不用问。因为好事累积得多了,前程变好的概率,也自然会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