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出门跑步。
搬到新住处一个月,大约两周前跑出来一条较为理想的线路,总长度10.7公里,跑量刚好合适。喜欢这条线路的原因是阳光充足,寒冬时节可以获得温暖。其实跑步时的随机选择线路,自由自在的感觉也非常好,有时会刻意跑不同的街道,因为反正都是跑,能见到不同的街景也是一种乐趣。
虽然已一年半,现在还会不时想起南非约堡的跑步生活。那里人口密度低,绿化极好,天未亮就出发,看着朝阳升起,城市慢慢从沉睡中苏醒,清澈的蓝天,树影斑驳,路上开始变得繁忙。日复一日,让人不免留恋这种舒适感,而实际上,确实有很多人是因为这美好而舒适生活留下的。
今年励志要在春节前读完第1遍儒家四书。也想要精熟的掌握儒家思想,学以润身。因此最近把梵登、得到上讲孔子、王阳明的书都翻出来听和读。和坐在书桌前读书相比,跑步听书时大脑感觉更清透,思考也更活跃,也许是不断深呼吸的缘故。难怪村上春树说小说的很多构思都是在跑步时获得的。
今天听的是“梵登讲论语”,讲论语《为政》篇的三段话;以及金韵蓉的书:“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
第一段,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段讲的是,通过看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动机和什么让ta心安,可以判断一个人。樊登把它归纳为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一个更为抽象的角度。我认为原文更接地气。比如说“安”这个词就很形象。什么叫安?安就是舒服、舒适,看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感觉舒服,什么情况下不舒服。舒服的地方就是他安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他不安,心里不能忍的地方。安于现状,安平乐道,就是这个意思。看他安在哪里,就知道他的心在哪里。是安在麻将桌上,还是安在书桌上。
虽然短短数语,但这段涉及“知人”,是一个大课题,难度仅次于“知己”。
第二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华杉一直强调:学习一定要先立志,志有定向,知道要往哪里去,不相关的就排除,才有温故的定力。否则在这个新知识如大海般浩瀚的时代,求新就耗尽了所有注意力,怎么还能温故。更糟糕的是,觉得看一遍就懂了,不愿再听了,总是问有没有新的东西。这就处在最低的层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好的内容,跟自己志向相关的内容,读三遍甚至是更多,然后知行合一,才算真知。
第三段:子曰:“君子不器。”
“不器”这个两个字,应用起来有许多矛盾。因为两端的例子都很多。跨界、各领域都熟悉的通才有之;专注一点、不断深耕的匠人有之。那你要按照哪一种去做呢?樊登是自我认知、对自己能力挖掘的角度去解读,不给自己设限。比如你可以是个会计,同时又是个作家或者是旅行爱好者。
我们要理解这段的本意,就得回到当时的语境。孔子所说的君子,并非是讲所有人的,他既指品德高尚者,也指领导者。所以“君子不器”是对这很少一部分人的要求,专业人才还真不一定能拿这个当原则,得看自己的个人禀赋。对大多数人来说,今天学一样,明天学一样,很可能一事无成。在多才多艺和匠人精神之间,我个人更倾向于志有定向,做个专一的匠人。
金韵蓉: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
听这本书的过程非常让人愉悦,作者有种独特的能力,让交谈者无压力,听者也有同感。书的内容非常实用,其中很多问题自己在婚姻中也同样遇到。今年是修身年,婚姻也是修行的道场,听完决定买下一本,边读边用,知行合一。
以上是2020年1月2日,今年的第一次跑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