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特辑芳草集谈天说地
【阅读】季羡林的《心安便是归处》――不能玩儿失踪,就做个智慧的预

【阅读】季羡林的《心安便是归处》――不能玩儿失踪,就做个智慧的预

作者: 欣然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07:18 被阅读0次

转眼已经分享了季老两篇猫文了,有什么感想吗?

是不会像季老似的,觉着小动物们

无邪,率性而行

觉着同它们在一起,会

别有一番滋味

会在心里感到

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而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因需

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

而感到

异常的别扭

呢?

当然,要想与小动物们和平相处,做为人类的我们,就必须把小动物们当成我们的伙伴儿、我们的家人一样真诚相待。否则,所有的美好都只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一种虚妄。

把小动物们当成伙伴儿、当成家人,相处久了,自然会生出有如亲人一般的情感,以至当看到它们一天天老去、或因病而显出下世的样子时,定会失落感伤,甚至伤心难过到流泪。

就像咪咪“失踪”后,嗒然若丧的先生。还好,在先生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说

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
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
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因此……只要自己的猫老了,病了,出去几天不回来,他们就知道,它已经离开了人世……永远永远不再回来了。

由猫们处理死亡的态度,先生想到了我们人类自己

何不学一学猫们呢?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干净利索,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进而想到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里的人

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儿,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先生感慨

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

进而说出自己的想法

人生必有死,这是无法抗御的。而且我还认为,死也是好事情。
……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人老了要死,像在净土里那样,应该算是一件喜事……

能将生死看开看淡,世上还有什么事情好畏惧的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猫们处理死亡的这种豁达、聪明的态度可取,但方法就要斟酌斟酌了。也就是说,倘若真让我们人类在弥留之际,也像猫一样玩儿“失踪”,那可真会像先生说的,“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是啊!人毕竟不是猫。弥留之际,不可以像猫一样玩儿失踪,但我们有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即,趁健康或还有意识的时候做一个智慧的预嘱。

什么智慧的预嘱?

想了解的话,就听听这位医生给出的建议吧。

哪位?张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只有医生知道》一书的作者。

她在书的第8章第三小节里提到的一种面对死亡的智慧方法――“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再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再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此定义来自百度)

在清醒之时签署“生前预嘱”,能够保证我们真正通过自己的意愿决定临终时的各种问题。
中国人缺乏死亡教育,只愿意谈生,不愿意说死。然而天地万物休养生息没有息,又哪有生,生命因为有限才有意义,死亡是出生后的归宿,不管跳得多高,圈子绕得多大,或者走得多远,最后,我们都是要回家的。
找律师确立遗嘱和“生前预嘱”,不过您的事儿,还是要您自己做主。

向死而生,方得始终。

                        2020.07.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季羡林的《心安便是归处》――不能玩儿失踪,就做个智慧的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nr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