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上了年纪以后越会发现,年轻时读过的好书,听过的好歌,看过的好电影,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着你的口味。虽然一时半刻看不出变化,但它们都会在你的体内慢慢发酵着。直到突然某一天,她们潜在的能量喷薄而出。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一个人品味的优劣,在越年轻的时候塑造成型越好。它会在你不断成长的路上影响着你,把你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你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那个伴随你一生的人。
看李银河老师的自传《人间采蜜记》,她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在经历人生某些重要阶段时,当初塑造的那个世界观就会跳出来指引你,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李银河老师1952年出生于北京,她是身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一代。初一那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就退了学,然后去内蒙古插队了三年,接着又在山西农村种了两年地。只有初中学历的她,靠着自学考入了山西大学,并获历史系学士学位;后来继续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还获得了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学位。
提及李银河,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她和王小波的爱情,当然还有她的性学研究和“大胆言论”,所以不少人都对她报有一丝的偏见,喜欢她的人爱的深切,不喜欢她的人对她嗤之以鼻。而见过李银河老师本人,并有幸听过她的讲座后,却完全颠覆了我最初的偏见,因为她是那样的真实率性、优雅睿智,并且非常的风趣幽默。
李银河提到自己在结束了三年的内蒙古插队后,曾短暂回到了北京一段时间,但是动荡期仍在,学校依然无法上课。于是她就到处找书看,基本上把能找到的世界经典书都借阅了一遍,包括像《一九八四》这类的“黄皮书”也看了,而且还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后来于2014年结集出版。她称那一段读书时期像发现了宝藏一般,在她十几岁的时候,给她未来的人生埋下了一粒种子,在无比迷茫的心中竖起了一座灯塔。
后来在山西插队时,李银河遇到了她的初恋,那男孩一米八的大高个,有着欧洲人一般的帅气脸庞,把她迷的一塌糊涂,然而很可惜,这是一个单相思的暗恋。李银河这边已经烧得滚烫,对方却不温不火。尽管后来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李银河发现跟他的价值观相差甚远,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那男孩说父母给他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类的东西,无法欣赏李银河的浪漫情调,于是两人最终分手。
其实,即使当时的初恋不提出分手,李银河也不会跟他相处的太久,因为那个时候的李银河已经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有着清晰的世界观,不可能与思想上相差甚远的初恋相处一生。
但是分手后的日子,依然相当难熬,直到王小波的出现,才将李银河拯救出来。能够相识王小波,靠的是媒人《绿毛水怪》,这是王小波的一本手抄本小说。李银河读了之后,被深深地触动了,特别是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一本书,好像自己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被人窥探了,李银河以为只有她自己才会有那种感受,结果被王小波轻而易举的就戳破了。所以他心想着一定要见见这个人,于是有次借口向王小波的父亲请教问题见到了本尊,第一印象是,这个人长的真难看啊……
而正是这个很难看的王小波走入了李银河的世界,相处两年后两人一起领证结了婚。李银河不止一次的说过,王小波是懂她的,两人甚至可以用心有灵犀来形容,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彼此都深深影响着对方。因为李银河的同性恋学研究,王小波还写了《东宫西宫》,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书中李银河还提了自学能力,她举例说读书为什么叫读书呢,因为这应该是个主动的事情,要自己主动去读,而不是听书和学书。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之一,就是在于是否会自学。其实自学不是简简单单的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它会让你体验犹如凤凰涅槃般的感觉,锻炼你的思考能力,提升你的眼界,一步一步的到达更高的层次。
就像是面对同样的一张白纸,有人在它身上看到了一幅画,有人看到了一篇文章,有人看到了一段乐谱,而有人看到的仍是一张白纸。所以眼界的不同,一张白纸被赋予的生命也会千差万别。
李银河称她的人生是在不断的采蜜中,她视人间如花丛,只愿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并希望自己短暂的几十年中,可以好好的享用生命。其实不仅是李银河,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人间采蜜,只不过采到的果实不尽相同罢了。
文/颜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