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4年,在偏远的广东东莞诞生了一名男婴。
据说此儿红光满面,天生一副奇伟像,这个孩子就是袁崇焕。
他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中秀才,考中举人,考中进士,当上了县令。
那时候,明朝的边关不太平。自从努尔哈赤带着十三套铠甲兴兵,到后来努尔哈赤挑起萨尔浒之战,19万明军兵分四路,努尔哈赤以6万铁骑迎战,先后灭其三路,另外一路明军匆忙退出战场,方得以保全。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带着全部家当六万铁骑光临宁远城,号称二十万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一听到要到辽东当官,文武百官都吓得面无人色,而袁崇焕却主动请缨到宁远守城。
袁崇焕到了宁远就组织民兵筑墙,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还装备了各种火器、大炮。
然而,当时的朝政却被魏忠贤把持,魏忠贤派了一个庸碌无能的高地来指挥战斗,贪生怕死的高地命令各路明军撤进山海关,放弃宁远,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气愤填膺地说:“我的职责就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这里,绝不后退!”
其他明军撤走后,袁崇焕面对着身边的一万多士兵,咬破指头,以血为书,誓死抗金。
将士们看到袁将军的壮举,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跟着他一起死守宁远。
等到努尔哈赤带领金军,气势汹汹的来到宁远城下,袁崇焕不顾个人安危,巍然不动站在城楼上,观察着金军的一举一动,当他看到金军到了逼近城墙的地方,便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开炮,金军一下子伤亡惨重,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在炮火中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这一战是清军和明军交战以来,首次取得的胜利。捷报传到京城,明廷一片欢腾。
从25岁就开始带兵打仗的努尔哈赤,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被小小的宁远城挡住了去路,他又气又急又伤心,伤势越来越重,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不久,他的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的大汗。
次年,皇太极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亲自带领大队兵马把宁远附近的锦州包围起来,袁承焕看穿皇太极打锦州是假,不上当,只派出4千骑兵去救锦州。
果然,皇太极在锦州虚晃一枪,又派出精锐部队来打宁远,袁崇焕继续站在城头上督战,和众将士死守城池,瞅准最合适的距离,用大炮猛轰金军。
金军的血肉之躯,挡不住炮火的威力,死的死,伤的伤,士气低落,皇太极打了败仗,灰溜溜的撤兵了,这一战使袁承焕的大名威震满清八旗。
可是,魏忠贤却把宁远打胜仗的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救锦州不及时。袁崇焕看到朝堂上奸臣挡道,心灰意冷辞职回家。
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了,他的弟弟崇祯皇帝继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崇祯皇帝继位后雷厉风行把魏忠贤撤了职,然后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袁崇焕走马上任,选拔将才,整顿军纪。
皇太极看到宁远、锦州防守严密,难以攻下,决定进攻北京。
1629年,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
袁崇焕得到消息,心急如焚,亲率9千骑兵马不停蹄赶了两天两夜,在北京郊外追上金军,随即两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中袁崇焕身披铠甲,指挥督战,险些丧命,英勇的明军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击退了金军。
皇太极看硬攻不行,就想出一招离间计。他派人抓住一个崇祯皇帝身边的太监,关在牢房里,牢房外,两个看守的金兵轻声谈话。
一个说:“你知道今天为什么退兵吗?”
一个问:“为什么?”
一个又说:“袁将军派人来了,他跟我们有密约……”
太监听到了这番话,趁看守他的金兵睡着,偷偷地逃回北京,向崇祯皇帝报告袁崇焕和金军勾结,有谋反之心。
崇祯皇帝不知道这个情报是皇太极编造的,太监的逃脱也是皇太极有意放走的。
崇祯皇帝对情报信以为真,大怒,命令锦衣卫把袁崇焕压进大牢。
1630年8月16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如今的甘石桥附近)被活活剐死,年仅47岁。
临刑前,袁崇焕没有抱怨皇帝的多疑,而是写了一首诗明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金庸老爷子曾评价道:“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
袁崇焕死的到底冤不冤?
很多人总是会为明朝的灭亡感到惋惜,同时也会对明朝最后一任帝王“崇祯皇帝”诟病不已,你对崇祯印象如何?
资料来源:《上下五千年》
评论:袁崇焕这位书生,无论得意,失意,起落,他始终坚持着,坚持着为国为民。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想着镇守边疆,其赤胆忠心足以照耀千古。
一代名将没有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反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真是可悲可叹,让人唏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