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时间有多重维度。一般而言,我们所认为的时间,是社会学时间的意义。它是一种计量单位,平衡我们的时间,管理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统一起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我们这个高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时间学”,在效率、准确、更新速度等方面提升我们,更能通过某些观测周期,提升产品效能,规划产品失效到生产的规范。由此有了很多时间管理学,教我们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去提升学习效率,生产效率等等。
除此之外,我认为“时间学”是个体化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时间过得慢,有的人觉得时间过得快。这一层的意义超出了时间学的社会学意义。“时间”成为了一种形式,而非我们可以去控制的概念。这一层的概念超越了人生的维度,当人生的生死不在是衡量个体时间的束缚,“时间”就成了一个永恒的概念。它不依人的存在而有。
就导演学而言,在我的一次次创作中,我无意探索到导演学其实背后暗藏了对时间、空间的操控。就比如舞台上一个假定的空间而言,我们可以在舞台上进行时空的变迁,也可以把不同的时间运用在其中。由此,我开始寻找时间学、空间学的书籍阅读。《流逝的人生—时间学新探》这本书很薄,也很古老,豆瓣上是没有的,于是我顺手登记了这本书。
作者:金哲/陈燮君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时间学新探
出版年:1987
页数:83
定价:0.7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16001434
本书把时间的结构分成:时轴、时序、时隔、最佳时机。这样的分析方法,类似马克思实证科学的分析论,然而就现在看来,如果把时间的结构这样划分,有一些带有历史主观的角度。不禁让我想到“节奏”。时间是不是一种节奏?然而这种节奏是有某些科学的角度,比如说我们某件事情的进展下,到哪个位置是最合适的?这个合适的位置是不是可以被测算出来?这让我想到了剧本的结构,也是类似的分析方法。
时间的形态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时间是形式,我们每个人通过对于物质形态的变化,来体验和了解时间。比如看到日落日出,知道时间有变化。比如我们观察恒星日月,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比如我们看到种子发芽结果知道了时间变化。比如我们看到舞台上的人走动,对话,动作行为知道时间在变化。对于一般人而言,确实需要物质形态的变化,才能感知时间的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1375/b5cd0371cad1e422.png)
每个人的观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统一的时间计量,现在我们对于这个做得很好了,有原子钟等高科技仪器统一人们的时间。然而在应用层面,这个关乎到个体。时间虽然贯穿了我们的世界,对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影响,企业上下班,飞机航班的统一,产能时间管理等,然而最终我们还是关心的是我们的个体,以及其艺术形式。
时间的艺术,有一些艺术装置,比如沥青,大概要几十年才能滴下来,那么整个过程成为了艺术。比如行为艺术家的每日打卡记录,等等,都是基于对时间的应用层面探索而形成的艺术作品。他们具有充分的想象,利用时间,对时间进行揣摩,用物质形态的变化来展示时间的过程,慢或者快。以及让我们明白时间的形态是悄声无息的损耗我们,我们并不知道。
对于个体而言,我们有时间管理,阅读管理,学习管理等各种科学的时间学行为,从如何做铺垫,如何进入最佳状态,再保持这个状态,直至完成学习过程。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了。这本书近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简单论述了“时间”。
就我而言,读了之后,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我们原来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探索。但“时间”这个东西,要说清楚本身就很难,更何况运用了。大概而言,国内理论学家把时间分成:理论时间学,主要对时间的定义、性质、形态、特点、结构、层次进行研究。应用时间学主要探讨时间的管理、分配、使用、计算、运筹、节约等的一般规律,以便使人类更好的用时间,增加时效。理论时间学、应用时间学,两者。掌握其运用,已经能受益匪浅。
然而我更关心,时间在艺术、戏剧、电影中的运用。物质形态是时间的唯一表现形式吗?是不是有其他表现形式可以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时间的存在。或者在艺术中,时间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一场艺术的限度?还是一次艺术的实践流逝?更或者是探索时间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