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这个词,源自希腊文,意指“闲暇”。它逐渐演化,便有了“献身于学习或理性辩论的闲暇”的意思。
后来,学校这个词语就有了更多的含义和一些约定俗成的大众化的理解。比如,有一个集会用的物理空间、有接受教育的过程、通用教育经历,以及一个修习了某种看待世界方式的团体。
“学校”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一群一起迁徙的鱼。呵呵,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学校和处于学校里的人,很贴切。
学校是一个物理空间,于是人们常说“上学去”。然而,学校也并非完全局限于自己的校舍本身。一般来说,学校是指为教育提供场地和机会而创造的正式环境,指一种学习环境。
要理解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在学校里的现象。
第一,变革始于忽微,并有机成长。在自然界中,所有增长都遵循同样的模式:起于忽微,逐步加速,然后渐渐放慢直到“完全的”成年体完成。这种模式一再出现,因为它反映了促进增长的力量与限制成长的各种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校的变革也遵循这样的模式。所以,希望产生变革的人,首先就要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到理解他们周边的种种限制性过程上。正如智利生物学家哈姆博图马图拉纳说的,“任何运动自发生伊始,都一直受到抑制。”成功的变革推动者会在急迫感与耐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由此他们可以从小处着手、选择适当时机加速,并在进人下一个阶段之前,反思每一个新的进展。他们通过细心照料、深思熟虑,而并非劝诫和命令,让创新发生。
第二,个人承诺是持续学习的保障。即使是手中握有权力的人,也不能凭发号施令就让大家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变革之中。这样只会让大家依顺,随着紧迫感逐渐衰退,人们就会慢慢淡化。只有让大家出于自我选择做出承诺与担当,只有让这种学习导向由始至终地贯穿于行动之中,人们对变革的关注才会持续下去。
第三,资金并非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创造一种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高效协作的环境才重要。
第四,共同学习比其他方法所需时间更少。人们感受到“时间短缺”的问题,往往都是由工作的组织方式造成的。每天的工作安排过于紧密、缺乏弹性,或者极为政治化的工作环境,都可能带来大量不必要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了重复性工作上,花在了修复不必要的错误上,以及处理学校系统中其他部门的同事制造的问题上,他们在暗中破坏彼此的努力。所以,选择共同学习的做法才是长久、高效的。
第五,先导小组是培育变革的孵化器。推动一个变革,我们需要一个脚踏实地又充满好奇的先导小组,他们中的人们都明白无法独自实现自己的所想,于是他们由着迷进而相互吸引。成功的学校变革需要多个层面的领导角色,他们形成不同层次的先导小组,互相吸引而共同前进,从而产生引领和榜样的作用。
第六,挑战是共同学习的一部分。正如青春期面临的种种挑战是孩子们成长的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一样。变革很容易带来失败、引发挫折。但是,坚持下去终会获得回报。挑战会消耗精力,但也会给我们带来自信,挫折、失败、阻力有时候也表明我们的工作正在产生效果。没有任何挑战,则表明我们还是一无所成。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学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学校作为人才的供应者,有其经济上的目的(为雇主们训练具备所需技能的个人)。
第二,学校也与个人的经济成功紧密相连。通过传授未来参与竞争、胜任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让学生们得以有更好的生活。
第三,学校也是为不同的个人目标而存在。它帮助每一个个体成长为学习者,以更加接近他们自己抱负的核心。
学校的目的一定还有很多,但我想分享的就是这三点。因为,现实中,大多数学校系统的领导人都没有以一种清晰、有意义的方式提出过这些问题。然而,在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的情况下,那些掌握了权力的人们就会急忙抓住几个看似最方便、最有利的目标。在各个学校系统里,这意味着学校实际上有“三重目的”:保持机构的运营,尽最大可能在关键指标上获得最多的“合格”成绩,以及满足关键相关利益者们看到的需求和要点。
大多数学校系统“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强化了寻求权宜之计的倾向。
发自内心地说,我们想要为所有学生提供教育的学校,应该是一个让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力都发挥出来的学校,在其中育人成为乐趣、学习获得愉悦的学校,让学生轻松通过标准测试的学校,让每一个人克服困难、获得成长的学校,帮助孩子和成年人理解系统的学校。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着变化,让教育变得更美好的各种努力,正在点燃人们的激情,不仅是针对孩子和学习的激情,更是让学校成为一个人们走到一起来学习的场所的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