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连载】中国各朝代的服饰与妆容——宋朝

【连载】中国各朝代的服饰与妆容——宋朝

作者: 沫心0 | 来源:发表于2023-06-01 10:35 被阅读0次

    服饰篇: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宋太祖赵匡胤时时怀着拥兵权者可能会篡位的恐惧,总是压低武臣的地位,使他们不得干预朝政,对于得军心、有民望的武臣尤为顾忌。“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加之宋朝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使得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审美上偏向自然、简洁、素雅,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也有人说,中国人的审美走到了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更美的境界。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他们的服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宋朝,民间文化也对服饰的设计和创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宋朝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同地区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出现了差异。比如南方的服饰更为细腻、柔和,北方的则更为朴实、粗犷。南方的绸缎绣品更为华丽,而北方的皮革服装则更为厚实耐用。宋朝的贵族和官员穿着的服饰通常使用高档的丝绸、绸缎等质地,通常采用宽袍长袖的样子,穿着较为宽松,突显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则使用低档的麻布、棉布等,并且为紧身的衣服,穿着较为简单。

    宋朝的贵族和官员穿着的服饰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如红、绿、紫等,且多用金银线绣制图案,如龙、凤、仙鹤等。宋朝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也有着不同的服饰。商人的服饰比较朴素,通常以黑色或深蓝色为主色调;手工业者的服饰则比较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一般以麻、棉等天然材料为主;而农民则以蓝色的褂子和黑色的裤子为主要的服饰,样式较为简单。宋朝服饰内里也同样讲究,比如衣领、袖口、腰带等细节处理十分考究。

    宋朝时期凡是体力劳动者,担夫、小贩、农民、船家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上衣都很短,大多是短襦或短衫,不超过膝盖,或者是刚刚超过膝盖。他们头戴巾帕,头巾也是比较随意的,甚至还有的没有戴头巾,直接露出发髻。这类人的脚下一般穿麻鞋或者草鞋。官吏、商贾、文人、有钱的市民则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襕衫,头戴巾子或幞头,下身穿长裤,足蹬靴履。他们的衣袖虽宽窄不一,却比较适中,没有太宽的,也没有太窄的,但衣身都比较宽松。

    宋朝的织造工艺吸取了先辈们优秀的织造技术,进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高科技水平。所以宋朝的纺织技术是丰富多彩的,服装材料种类繁多,比如:宋朝的轻纱,纤细而轻盈,绸缎的触觉细腻,光泽柔润,有一种独特的典雅,是中国古代丝绸中最精致的一种,可见其技法之高超。宋朝丝织品种类繁多,有绫、罗、缎、织锦、纱、绢、缂丝等。因为宋沿袭唐制,仍规定以绫为官服之用,所以,绫产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品种也大大丰富了起来。除了原有的仙纹绫、越绫、白绫、白编绫、方纹绫、狗蹄绫、柿蒂绫、寺绫等,又增加了梓州的白熟绫、白花绫,蓬州的综丝绫。在宋朝,绫除了用于服装外,也常常被用作书画经卷的装潢封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织罗技术在宋朝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宋朝罗的名目繁多,技术进步,成为当时的著名织物,被称为“宋罗”,且多为贡品。“宋罗”的名贵品种很多,有成都的大花罗,蜀州的春罗、单丝罗,婺州的暗花罗、含春罗等,而织罗署出产的云纹罗更是风靡一时,精美绝伦。江南一些庵堂的尼姑也加入了织罗的行列,她们生产的产品就是驰名的“尼罗”。

    缎,是指缎地丝织品,缎织物在宋朝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朝的缎织品非常华丽,柔软而有光泽,如果再同多彩的织锦技术相结合,就是丝织品中最华丽的“锦缎”。

    宋朝织锦以成都蜀锦最有名,蜀锦的著名品种有几十种。蜀锦在色谱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常用色有青绿、鹅黄、金周鸟、紫皂、绯红、翠池、雪花、玛瑙、真红色等,其中真红是蜀锦最独具特色的。

    真正值得赞美的是缂丝,缂丝的魅力在于能够逼真地织出绘画作品。缂丝是一种珍贵的丝绸产品,在花纹部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制,织法和“织成”相似,所不同的是“织成”的花纹部有通纬,缂丝没有通纬,因而在花纹和地纹的连接处出现明显的断痕,像刀刻一般,“缂丝”因此得名。古代又称“刻丝”、“克丝”、“丝”、“刻色作”。

    “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中皇后旁边的宫女,头戴的就是一年景。“一年景”并不限于花冠,还体现在织物的纹饰上面。京城人把服饰上带有一年四季景物的纹饰也叫“一年景”。在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就曾出土数件“一年景”织物。丝织物上是牡丹、梅花、栀子花、兰花的组合图案。

    宋朝服饰的色彩与图案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和文化水平。在宋朝初期,以象牙白、乳白色、灰白色、浅绿色、浅蓝色、米黄色等淡雅、素净的色调为主,这也比较符合儒家的审美观。到了宋朝中后期,服饰色彩逐渐鲜艳,用色大胆。在元丰年间,宫廷开始流行红色、深蓝色等大胆的颜色。但总体而言,宋朝服饰仍以素雅为主,精致细腻的绣花、刺绣、染色工艺让服饰更加华丽而不失典雅。其次,宋朝服饰的图案也非常多样化,大多取材于自然,宋朝服饰的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云纹、波纹、蝴蝶、荷花、青龙等。其中,云纹和波纹多用于女性服饰,寓意柔美和温柔。蝴蝶和荷花则是女性服饰中常见的图案,寓意美好和纯洁。青龙图案则常用于男性服饰中,寓意尊贵和权威。此外,宋朝还有许多其他图案,如莲花、菊花、牡丹、凤凰等,这些图案不仅丰富了服饰的装饰,也同时反映了宋朝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男子的服饰主要由袍、衫、裤、帽、鞋等组成。最常见的是单衣直裰和中山装,裤子则是直筒裤。男子的头上戴的帽子种类有很多,例如顶戴、簪冠、青衫、瓜皮等。簪冠是男性常戴的一种帽子,青衫是一种官员的礼帽,瓜皮是一种由布制成的圆形帽子。在官员等社会地位高的男子身上,服饰上会出现很多装饰,例如穿戴文绣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女子服饰基本上仍然是上衣下裳制,按不同形制来划分,上衣主要有亵衣、衫、襦袄、袍、褙子、半臂、背心、裤等。妇女的穿着与汉朝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而便装则为麻布、棉布等材料制成的舒适衣服。褙子是妇女的上衣,通常用丝绸等华贵材料所制作,颜色鲜艳,花纹华丽。宋朝妇女的长裤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裙子则是以柔软、薄透的丝绸或棉绸为主要材料,有红、蓝、黄、绿、青、白等色,上面还要加以刺绣与彩画,贵族妇女的裙子还会缀上一些珍珠。宋朝的妇女还流行佩戴珠宝,比如戒指、耳环、发簪等。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因在心灵和外貌上迎合宋朝文人的审美心理,宋朝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带有清逸之气的瘦削骨感,娇小瘦弱且带有一丝闺怨的女子被视为美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女性也有戴帽的。宋词有“茸茸狸帽遮梅额”,讲的是女子戴着细毛茸茸的狸皮帽子。当时女子在乘马出行时会戴帷帽。帷帽始用于唐朝,宋时用纱全幅连缀于席帽或毡笠而下垂之。

    亵衣是古代人们紧贴身体所穿的内衣,也称小衣。因平时不能轻易示人,故用“亵”字表示。中国古代女性很早就开始穿着亵衣,经历了两汉、魏晋以及唐朝等多个朝代的形制演变,形成了如抹胸、兜肚等不同的样式。宋朝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抹胸在宋朝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上装形式,时称“不製衿式”,即在内穿一件长抹胸,然后外罩一件褙子,衣襟敞开,不施衿纽。如此一来,原为内衣的抹胸也成为了外装的一部分,这种“内衣外穿”的装束,可以充分的显示女性曲线,其大胆奔放之处,可见宋朝女子衣着并未全都保守拘谨。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宋朝年轻女性在选择亵衣的款式时,富贵人家的女子多选用色彩鲜艳的布帛,并绣以不同的纹饰,平常人家的女子则用绵制品制成的亵衣,而老年人则多选用双层纳絮绵的内衣,并在其中还放入药物,以达到预防疾病强健身体的目的。

    襦、袄两者相似,皆为短衣,既有宽袖,也有窄袖,腰身和袖口与前朝相比较为宽松,色彩多为低纯度的襦绿、粉、银灰,边缘处一般有刺绣或者拼接的缘饰,襦和袄都是宋女子的日常服式。诗人陆游曾写道“业农……惟布襦裙,取适寒暑之宜”。襦袄有夹棉之分。襦的长度一般到腰间,穿着时下身常常搭配长裙,将上衣系在长裙之内,长裙之外再系上腰带,因此常有上襦下裙之称,这也是宋朝女子的日常装扮之一。宋朝的襦裙样式和唐朝的大体相同。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朝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两种,复襦是在单襦外再套上一件襦裙。

    (宋人《孟母教子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袄是在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比襦长而比衫短,款式则与襦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袄是为了保暖,会在里面增加棉絮。袄大多在秋冬季节穿,内衬里子称之为“夹袄”,内加棉絮的称之为“棉袄”。小袄是束腰上衣,大袄是直筒式的外袍,一般作为礼服穿着。

    而作为男子服饰襦、袄则多为劳动人民所穿着,士大夫只作为燕居之服。男子襦衣中有一种“短褐”是专属平民的衣着。短褐是指用粗布做成的短上衣,为贫苦之人所穿。由于这种衣服体窄袖小,故称之为筩袖的襦(即筒袖)。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所用的衣服之一。

    宋朝把单上衣叫做衫,男女皆可着衫。衫本意是没有袖头的上衣,《释名·释衣服》曰:“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衫一般为单衣,因此禅襦也可称之为衫。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举子的专属服饰。《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

    男子所穿的衫其种类有紫杉、凉衫、皂衫、葛衫、毛衫等。紫衫因为是紫色的。士大夫用衫有记载“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称为“窄衫”。紫杉本为军戎服,前后开较,便于骑马。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凉衫形制与紫杉相似,较紫衫更宽大些。《清明上河图》中,有头戴帷帽乘驴之女子也披"凉衫"。由于凉衫大多以淡紫色为主,故宋考宗时曾规定以凉衫为吊丧之服,其它场合不能穿着。皂衫则属于袍衫一类。葛衫与毛衫是就其质料不同而有的不同类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女子所着衫袖长较短,通常采用纱、罗等轻薄的质料。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由于下摆无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分为中裰、长裰两种,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道袍又称“道衣”或者“道服”,是一种腋下开较有暗摆的宽大袍服。道袍并不专指道士所穿服装,而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着。宋朝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鹤氅有记载“又有大袖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贵族妇女又常穿一种“大袖衫”。宋朝大袖衫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宋朝依然流行,两个袖子宽大及膝非常具有特点,因此名为大袖。宋大袖的基本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在衣服的领部、衣襟处都镶有花边,衣身后带有三角兜,用于装霞帔。其原是皇帝嫔妃日常所穿的衣物款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渐渐传到了民间,贵族女子争抢效仿,成为了较高阶层女子的礼服。一般在婚礼、受封等重要或特定的场合使用。并且着大袖衫时,常常还要配以精致华丽的首饰和妆容,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而普通的妇女一般穿褙子来代替这种服装。这种大袖一般都是生色领,霞帔,带玉坠子。

    (宋朝大袖,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上文提到的披帛,到了宋朝发展出了新的形式——“霞帔”。霞帔是身份的一种符号与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汉族女子礼服的一部分。使用霞帔者,必须是具有命妇身份,平民妇女则不得私自使用。霞帔的样式为狭长形,分上下两层,上面绣有纹样,使用时自领后绕至胸前,披肩而下,正面的下端系一枚用金或玉制成的坠子用以固定,不像披帛那样随风飘曳。霞帔是宋朝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不是所有女性都能使用的。在宋朝,只有具备命妇身份的女子才可以佩戴霞帔。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用以固定所系的坠子被称为“帔坠”,主要质地是金、银、银鎏金, 纹饰主要以禽、花卉为主。在南宋,富贵人家嫁娶时需要准备“三金”,不同于现代,南宋时期嫁娶的三金即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

    (宋 镂空双鱼纹金帔坠,图片来源于网络)

    袍是宽泛的服饰名称,泛指有夹层或中着棉絮的长衣,也被称为“长襦”,原为男子多穿,发展到宋朝男女皆可穿。其为圆领窄袖长袍,上衣下裳相连,腰束带。据《燕翼诒谋录》记载,北宋开国初就规定,“无官者白袍,庶人布袍”而女子则一般不穿袍,仅内廷歌乐女子在宫廷宴乐时着之。这样的服饰简约利索,在工作行事上显然更方便一些。

    褙子是在宋朝衫的服式中非常有特色的款式,又称背子、绰子、绣䘿。大部分为窄袖,但也有宽袖褙子出现。女子所穿背子长度,取决于其身份,劳动妇女所着背子只及膝上,而贵族女子穿着的背子往往长至过膝。关于名称的来源来有一说法,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女子背子己成为士庶妇女的常礼服穿着。褙子的流行不仅仅因为其穿着舒适得体,和宋朝的审美也是分不开的。宋朝女子穿上褙子后整个身形会显得更为瘦弱,符合宋朝盛行的文人气息,清新脱俗中又典雅大方,带着几分随性洒脱,是宋朝女子服饰中最具时代特色和代表性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宋朝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且由于褙子开衩的上衣行走时非常方便,后来被贵族采用逐渐发展成常服。宋朝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均爱穿着褙子,并常常配以长裙、裤等衣物。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有男子会穿并穿在公服里面,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前襟常敞开且不施襻纽,长袖、长衣身,袖有宽窄二式,两侧开高衩至腋下,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宋朝是垂挂着作装饰用。宋朝女子所穿褙子,腋下及背后没有垂带、不束腰带。初期短小,后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穿褙子时,在腰间用勒帛系住。领、袖口、衣襟等处通常会镶有缘饰。

    半臂,即半截袖子的上衣,隋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服装形制,由襦发展而来。多是盘领与直领,上缀有纹饰,其形制端雅秀丽,女子穿半袖者居多。如果把半臂的袖子去掉,就成了背心,以前古人经常穿在里层保暖,后来逐渐穿在外面,也用以服装搭配,有长款短款,且制作工艺逐渐精巧。

    宋朝女子极爱穿裙,宋朝的裙子大多以罗制成,称曰“罗裙”。宋朝裙子有6幅、8幅、12幅,多褶裥。宋朝长裙裙褶较多、裙围增大,不仅立体美观,还显瘦苗条,褶裥随着步态起伏而开合变化极富美感。当时还流行一种旋裙,是一种为了出行骑乘方便而前后开胯的裙。妓女在引领宋朝女性的时尚流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更倾向于以无休止的求新求变,奢华无度,来弥补身体不自由的内心缺憾。旋裙首先为妓女所创,之后在各阶层妇女中流行起来。据《江邻几杂志》记载:“又说妇人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合欢掩裙就是宋朝女性发明将裤子和裙子合穿在一起的一种裙装,之所以有这种合欢掩裙的发明,是宋朝女性不愿意再受华而不实的及地长裙的束缚,逐渐释放自身的活动自由性,合欢掩裙既美观又可以达到行动自由的效果,一举两得。

    裙子的纹饰,或作彩绘,或作染缬,或作销金刺绣,或缀真珠为饰。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为贵,红色则为歌舞伎乐所穿,以石榴裙最为鲜丽,多为诗人吟诵。青、绿色裙多为老年妇女或农村妇女所穿。北宋初期裙装沿袭晚唐、五代时的样式,较肥阔而多褶裥;北宋中期至南宋时期,则是造型瘦长而多褶裥,一般裙长可拖地,掩足不外露;南宋时期,多褶裙长变短,刚能露足。宋朝时期也会用郁金香草染裙,使之裙子有郁金的颜色和香味。

    (南宋褐色罗印花褶裥裙,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最初出现的裤装可以追溯到仅仅套在小腿上的裤管,只有小腿长短,用以保暖御寒,由于用绳子系在胫上,又被称为“胫衣”。后来受少数民族等原因影响,逐渐加长为长裤,开裆的裤称之为“袴”【kù】,封裆(合裆)的称为“裈” 【kūn】。对于宋朝女子来说,裤子主要穿在内层,其穿着顺序从内到外是围件、合裆裤、开裆裤,最外面再穿裙装。其中围件、合裆裤贴身而穿,可视为“内衣”。这是因为尽管裤子在宋朝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在传统中原文化的认知中,裤子直接露在外面不合礼法。因此一般而言,宋朝女子的裤并不外露,只有身份地位的戏子、底层劳动者才会穿短上衣,露出裤子,这种裤子在使用功能上是一大进步。另有一种用以保护下肢的裤子,名为“膝裤”。膝裤只有两个裤管,缚于膝下足上。膝裤男女皆可穿着,但女子穿着更为常见。

    宋朝同时由于家具的发展,太师椅、椅子、凳子、梳妆台等的使用,人们从过去坐席、坐榻演变到垂足而坐,出门则由乘马、乘轿发展到乘牛车、独轮车、串车、太平车、平头车,轿子也由大轿发展到不垂帘幕的小轿,生活的节奏比已往更快了,在服装款式方面的反映便是裤子造型的改变。因此除了用于保暖的开裆裤“袴”,封裆的“裈”也更多地被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围腰也是宋朝女子比较独特的配饰之一,由于当时的女子通常会束腰,为了美观便会在腰间围一个方形巾。方巾可以在上下衣之间起到衔接的作用,增加细节的美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在宋朝,围腰多为黄色,在当时也被称之为“腰上黄”。

    围裙,是宋朝劳动妇女通常的造型,劳动时怕弄脏衣服,系上围裙,不劳动时,围裙一解开,就又是褙子了。

    (《砖刻厨娘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裳是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以黄裳。燕居之时不束带,待客之时以大带束之。

    宋朝还有一种专属平民所穿的上衣,名曰“短后衣“。顾名思义,短后衣是一种前裾长于后裾的服饰,其具体形制如何,目前尚无确切的形象。能确定的是短后衣为“非礼之服“,是士大夫阶层不齿于穿着的,《宋史·赵汝谠传》云:“汝谠年少,衣短后衣,不得避。适劝之曰:‘名口子安可不学。’汝谠惭,自是终身不衣短后衣。”

    由于南北技术的交流,宋朝丝绸的产量和花色品种,较前代都有明显的增加,并且丝织品的花形、图案、质量及风格都有很大的创新。其中刺绣是一种用线、针在织物上刺绣图案的技艺,是宋朝服饰装饰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刺绣图案多以花鸟、山水、文人雅士等为主题,细节丰富,色彩鲜艳,体现了宋朝审美的风格。织锦是一种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丝绸线交织在一起制成图案的技艺。宋朝织锦技艺非常精湛,锦绣图案以花鸟、神仙、仪仗等为主题,表现了宋朝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技术水平。金银是一种将金银片嵌入到丝绸织物中制成装饰品的技艺。宋朝贵族和富商巨贾喜欢在服饰上使用嵌金银装饰,使得服饰更加华丽、高贵。宋朝的宝石珠串非常流行,不仅用于珠宝首饰上,也被广泛运用到服饰的装饰上。在宋朝服饰上,宝石珠串多用于领口、袖口等位置的装饰,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度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莲花、印度神像等,被融入了宋朝的服饰设计中,例如在服饰上使用莲花的图案,以及佛像、天神等印度神话形象的图案等。此外,佛教徒所穿戴的僧袍、法衣也对宋朝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产生了影响,如袍子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等。同时龙袍上的“龙纹”和官帽上的“翎子”等,这些细节设计与佛教礼仪中的仪式性装饰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历史上,玉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玉器方面,古人觉得玉承载了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仁慈、孝义、智、慧。玉佩则是一种用玉石雕刻而成的饰品。玉佩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挂在腰上。宋朝妇女通常是用一根丝线将其挂于腰上,此腰佩多为一块单独的翡翠宋朝妇女思想较为保守,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宋朝的妇女甚至在走路的时候,都不会让自己的衣服松散开来。所以宋朝妇女为了保持淑女风范,会在裙摆的两侧各挂一块玉,以防止穿着不当。

    鞋履是鞋子的通称。古代鞋履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丝、帛、葛、麻、布、皮等,其中丝帛为首选。款式有圆头、方头、高头、小头、低帮、高帮等等,形制十分丰富。宋朝女子在重大礼仪活动时着舄,舄是等级规格最高的足服。当时亦有许多其他形制的鞋履。如舒适轻便适于外出活动的平头鞋,无跟类似于拖鞋的靸鞋,木制带齿的屐。在南方的劳动妇女多数着蒲鞋,以便于耕作,另外有绣花鞋、绣花袜等。男性主要穿靴子、鞋子、袜子等。在宋朝,皮毛制品也是比较常见的服饰。常见的皮毛制品有貂裘、狐裘等毛皮外衣和毛皮手套、毛皮帽等。宋朝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服饰配件,如吊坠、玉佩、鼻环、手镯、腰带等。

    另外缠足的形式出现于五代,到北宋中晚期在贵族妇女中已较普遍了。双足以小为美,因此盛行"缠足"的恶习。而"缠足"的诞生与"理学"影响下诞生的三纲五常有关,女性"缠足"名为裹足,实为裹心,"裹心"则意味着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完全的无欲无求。宋朝女性的脚被缠成细"红菱形"、"新月形"。缠足女子多着小脚弓鞋,弓鞋为小头鞋的一种,其特点是履头尖小,略呈弯状。小头鞋中还的一种叫凤头鞋,其鞋头尖锐像凤头的样子。女子也穿高帮的靴,靴由北方少数民族传来,靴鞔常用织锦为之。缠足者着制成翘头的弓靴。靴多用红帮,与红裙相一致,在跳舞和运动时穿着。苏东坡在菩萨词中云:“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临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并立双趺(夫)困,纤兑应堆,须从掌上看。”可见到了宋朝,人们都以小为好看,而盛行缠足的风气的束缚是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

    宋朝官服大部分是沿袭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饰没有定制,又受外来影响,所以曾出现过着"毡笠"、"钩墪"(袜袴)的契丹服,人们称它为奇装异服。宋朝官服体现出中国古代官服一贯的等级性,其中对祭服的重视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多次颁定又反复修改,同时规定了上至皇帝、太子、诸王及各级品官,下至隶庶等的各类服装。由于官员服色制度规定详细,具体到各类人等,相应的对于不同等级来说禁忌也越多。但物极必反,禁止的越多,违背的也越多,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规定并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实际上弱化了等级制度。及至宋后期,有些地方百姓甚至可以公然穿着违禁衣物出行,当地市场上也公开销售违禁衣服和饰品。

    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朝,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平整美观。幞头脚的形式以直脚居多,即两脚平直向外伸展的造型。此外也有交脚幞头和朝天脚幞头,交脚是两脚翘起于帽后相互交叉的幞头;朝天脚是两脚在帽后两旁直接翘起而相交的幞头。交脚、曲脚,为仆从,公差或卑贱者服用。高脚、卷脚、银叶弓脚,一脚朝天一脚卷曲等式幞头,多用于仪卫及歌乐杂职。另有取鲜艳颜色加金丝线的幞头,多作为喜庆场合如婚礼时戴用。南宋时即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赠紫花幞头的习俗。

    (宋朝幞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朝,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朝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宋朝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朝服是朱衣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内着白色罗中单,外束罗料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这种服饰,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着朝服时必戴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不能戴别的冠,更不能不戴冠。进贤冠的梁数也有所增加,最高的有五梁冠,最低的有二梁冠。手里要拿着笏,穿紫红袍的官员用象牙笏,穿绿袍的官员用槐木笏。一开始的时候,笏是比较短而厚的,后来就用直形的了。

    另外,宋朝官服与唐朝的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从宋朝初年开始,官员穿朝服时都要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方心曲领”,就像儿童脖子上戴的锁片一样。总的来说,宋朝官服式样和唐朝的相比确实没有什么创新和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皇帝朝服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直角幞头,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起初时幞头展脚的长度有限,至中期越来越长,一说是因为大臣在朝堂上常常交头接耳,皇帝为制止此现象而使两脚逐渐加长。戴这种左右伸展很长的直角幞头上朝,必须身首端直,稍有懈怠,即会从两个翘脚上反应出来。这种说法尚待考究,但是宋朝幞头两脚达到前所未有的长度则为事实。儒生则戴头巾。另有窄袖式样也是公服。

    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朝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宋朝的胄甲,大体继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变化。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子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较轻便的软甲。《武经总要》是我国一部记述有关军事组织、制度、战略战术和武器制造等情况的重要军事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铠甲样式及其制度。如头戴兜鍪,身穿甲衣,两袖缀有披膊,下配有护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减少了冕服的种类,仅用大裘冕及衮冕。事实上大裘冕也很少用。冕服的形制主要包括衮、冕、黻、圭、带、裳、舄。衮即是画龙于衣,冕即是头上戴的冠类首服,黻即是佩之于带下的蔽膝,圭即是后世的手版,带即是束的革带,裳即是后世的裙,舄,复底的履。

    宋朝的后妃命妇穿的衣服,分为袆衣、朱衣、礼衣、鞠衣以及常服几种。不过,和前朝不同的是,不论长衣、短衣,还是单衣、夹衣,抑或棉衣,式样都有不同变化,颇具有宋朝风格:绝大部分款式都是直领对襟式样的,没有带子,没有扣子,颈部外缘重叠缝制着护领,并且都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款式限于面料的幅度,还在衣片的背部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衣服都在领、袖、大襟的边缘部分、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用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的图案来装饰。

    炜衣为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着,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的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其制为深清色、五彩翟纹。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

    (皇后袆衣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妆容篇:

    宋朝女性的妆饰既受前朝遗风的影响,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更新之中,而且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再加上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影响瞎,宋朝审美偏清秀质朴,而女子的妆容也极为素洁,给人以端庄又不失新颖、内敛又不失华美的双重感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时期的人们会保养自己的皮肤。玉女桃花粉乃是唐人的发明,主料是野生益母草煅烧成的细灰。唐朝医典《外台秘要》中写道“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说女皇帝武则天就是因为善于利用益母草灰,才能保持玉颜长驻。在宋朝,这种秘方被发展成更为营养的护肤品,以益母草灰为主体,同时按比例加入同样洁白细腻的石膏粉、滑石粉、蚌粉。每晚睡前洁面后,涂在脸上,会产生“光白润泽”的效果,长期使用更是使得肌肤嫩滑,消除暗斑,抗衰老。

    宋朝女性所用妆粉,有白、黄、朱、粉等颜色,但大体上仍以白为主。其中以“桂粉”尤负盛名。另一大常用的粉底,是铅粉。有一首《田家谣》宋诗写道:“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铅粉成了古代女性化妆的代称。爱美的宋朝媳妇,忙里偷闲也要化妆打扮。但铅粉虽可美白,毕竟有毒,所以宋人又用石膏、滑石、蚌粉、腊脂、壳麝调制粉底。秦兰征古法手制珍珠粉,一款用紫茉莉与白鹤花果实制作的古法粉底,是宋朝女子的爆款粉底。今人傅粉除以手涂还可以粉扑或化妆海绵沾取,其好处在于更为服帖。但这并非新事物,宋人亦有相似的化妆工具,时人称其为粉扑或香绵。

    宋朝画眉的步骤比较复杂。主要的颜料和工具有黛、黛砚、砚柞、镊子、刮刀、丝线、眉笔等。一般的步骤是先修眉,然后把石黛或青黛等黛石在黛砚上磨好,再用眉笔蘸上研好的黛料来描眉。

    宋朝妇女讲究眉式,佩戴耳环,不论皇后还是宫女,比较突出的眉形是“倒晕眉”,这种眉形把眉画成宽阔的月形,然后在月眉的一端用笔晕染,由深及浅,向外散开,别有风韵。宋还有 “浅文殊眉”非常受当时的女性欢迎,这是宋朝女子依据文殊的细眉而自创的一种眉妆。相传就连年轻的女尼,也都纷纷沿用了这种“浅文殊眉”。

    (李清照细眉,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的女孩子们,会用烟墨画眉。这种女性特供的眉笔,有一个香艳的名词:画眉集香丸。历史上著名的“廷硅墨”中,就有一款专供画眉之用。文人用来写字的墨,写在纸上成了文章,画在眉间,则成就了女子的一段风情。另一种办法是将原有的眉毛剔除,画上全新的眉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远山黛在宋朝十分盛行。据宋朝《清异录》记载:一名叫莹姐的妓女,发明了近百种眉形以求日新月异。宋朝吴门王希默,他每天都过得简单平淡,没有其他爱好,只爱对着镜子修整眉鬓为乐,并乐此不疲。这说明当时的部分男性也十分注重自己的鬓发、眉毛,会做一些相应修饰。当时,篦子这种工具也被称为“鬓师眉匠”,男性用于梳理鬓角,女性则用来整理眉毛。

    制作复杂的眉笔是古代的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享用的。普通的贫民窟女孩,同样也有爱美的权利。会使用一些杉木炭末、柳枝条等一些亲民的眉笔。

    胭脂当然依旧受到喜爱,虽然不及盛唐红妆之浓烈,但还是妇女妆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宋词人笔下,常用酒红、霞光、芙蓉、荷花形容之,如晏几道写的“娇面胜芙蓉,脸边天与红”,晏殊的“晚来妆面胜荷花”“酒红初上脸边霞”。宋朝市井店铺里,还会有专门卖胭脂的店铺,诸如修义坊北张古老胭脂铺、染红王家胭脂铺,名字中的“古老”仿佛我们现在常说的“老字号”。

    宋朝对于花钿,样式比较少,沿袭下来的妆容还有面部的鹅黄、面靥、斜红等。宋朝妇女对花钿有着特别的喜好,除了用黑光纸剪成各种形状贴在脸上之外,甚至还将鱼腮贴在脸上,还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鱼媚子”。奢侈的北宋皇后在原有的面靥,鹅黄以及斜红的位置,都饰以珍珠,而一般的百姓会用花草或者榆钱代替之前原有的装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唇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桃心唇,而是比较丰满圆润的唇形,以浅色为主。宋朝唇红的范围比唐要少很多,显得更加自然一点。北宋中后期有一种仅画下唇妆,比如北宋仁宗后、英宗后画像,以及北宋后期河南登封宋墓里的女性,均仅涂饰下唇。甚至仅在下唇点唇珠,看北宋真宗后的肖像,便是在下唇中央以深红色点一唇珠,北宋张先的词《师师令》,对此还有具体描写:“唇一点,小于珠子。”时常见诸笔端的“樱唇”,应当指的就是这类唇妆。

    与盛唐妆容相比,宋朝惯有的淡妆让人们记住了“三白妆”。何为“三白”,指的是额头,下巴,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这种与唐朝反差甚大的妆容,在当时还被人们称为“薄妆”、“素妆”,特点就是“薄施朱色,面透微红”。比“微红”更淡的一定是“粉红”,没错,还有一种宋朝特有的很粉嫩的妆容,叫做“檀晕妆”。化妆前混合铅粉和胭脂,使之变成檀红色——即粉红,直接涂于脸颊上。杜牧有诗云“暗砌匀檀粉”正是说这种妆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妇女的耳环,有的用金丝打制成“S”型,一端作尖状,一端成薄片,在薄片上浮雕花卉。

    (宋朝瓜果式金耳环,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妇女佩带香囊。青年男女离别时,女方常以香囊相赠,留作纪念。有的用素罗制成,绣有鸳鸯莲花,背面平纹素纱,沿口用双股褐色线编成花穗作为装饰。

    无论搭配什么妆容,香水在宋朝女子的妆奁中,都是她们的心爱之物。大食国(阿拉伯地区)进口,品质优良的蔷薇水是她们必备的单品。宋人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谈到了进口蔷薇水的过人之处:“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进口香水太贵,有人改良制作香水的配方,用一种叫做“朱栾”的花,加上其他香料,高温蒸馏,取其蒸馏液,品质不让进口的蔷薇水。

    宋朝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要戴盖头。从《东京梦华录》、《事物纪原》上得知,盖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唐朝风赗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用一块帛缝成个风兜,套在头上露出面孔,多余部分披在背后。有的将布帛裁成条状,由前搭后,只蒙盖脸部及胪后,耳鬓部分显露在外。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女方用它遮面。据《梦梁录》记载,成亲前三天,男方要向女方赠送一块催妆盖头。是美人,还是丑女,揭开盖头才见分晓。盖头的习俗延续了上千年,到民国年间婚礼上的新娘还蒙着盖头。

    宋朝的发式代表为朝天髻。这样的发式在梳理的时候,需要将全部的头发都梳在头顶,比如,宋朝诗歌中有:"门前一尺春风髻"。意思是说女子的发式非常的高。只是,宋朝女性发式如此之高,曾一度导致发髻上遍插泥金 、销金和珍珠等首饰,十分奢靡,理学推行后被下令禁止,足见理学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和管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宋朝女子朝天髻的发式上,多簪花、插梳。簪花时会簪“生花"和"宫花"两种,其中的"生花"也就是应季新鲜的花朵,比如,春天时多簪牡丹、芍药,夏天时多簪石榴花、栀子花,秋天时多簪菊花、秋葵,冬天则多簪梅花。而另外的"宫花"也就是用罗、绢、通草等原料制成的假花,在制作时多会采用和真花相似颜色的材料,力求逼真。

    宋朝女子十分喜欢插梳,北宋时就有女子用漆纱及金银珠翠制成高冠,再在高冠上插上多把用白角制作的长梳,这种梳子还有"冠梳"的美誉。而宋朝女子的簪花、插梳,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女性高贵典雅的气质。之后,宋朝女子还有芭蕉髻、龙蕊髻、大盘髻、螺髻或螺鬟等发髻出现,比如,有诗记载"垂螺拂黛清歌女"就是在描写螺髻的发髻形式。

    宋朝女性的妆饰从来不乏奢侈者。这一点无论是从其头饰上还是面饰上都显露无遗。宋朝女性的头饰种类十分丰富,不仅包括簪钗等传统饰品,还有各具特色的冠、梳、翠羽等别样妆饰。这些饰品大都由象牙、珍珠、翠羽、鹿胎皮等珍贵材料制作而成,时有价值不菲者。以翠羽为例,其羽毛每两片谓之一合。南宋宁宗时期,临安城里的高级翠羽价格依照行情 3 贯到 400 文不等,一般品种价格较之要低些,但是不管如何,以此种饰品作为头饰,少则一合,多则数合甚至几十合,累加起来价格自然不菲,也正因此,暴露了其奢侈的本性。

    在宋朝政府干预女性妆饰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朝廷禁令的颁布,这其中包括了禁奢、禁奇巧造型等方面的规定。虽然有些禁令随着时间的发展或者是君王的更替而形同一纸空文,但是其所产生的暂时性效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还有诸如对于女性头饰所取造型的规定,景祐三年(1036 年)宋仁宗诏:“命妇许以金为首饰,及为钗、簪、钏、缠、珥、鐶,仍毋得为牙鱼、飞鱼,奇巧飞动若龙形者,其用银毋得塗金。非命妇之家,毋得衣珠玉。”

    宋朝人爱冠,一些稍有身份的女子,不戴个冠子出门都觉得不够体面。这一时期的头冠,工艺复杂精巧,款式偏大,凤冠在这一时期正式被确定为皇族贵妇们所佩戴的一种礼冠,并被收入到了冠服制度当中。除了皇室所佩戴的凤冠外,宋朝民间还出现了花冠、重楼子冠、团冠、白角冠、鹿胎冠、亸肩冠、短冠、山口冠等不同样式的头冠。其中,一种涂成绿色、由竹篾编织而成的团冠,成为了年轻女子的最爱。后来,匠人们又在团冠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版,制作出了样式更为华丽精美的白角冠、亸肩冠。

    除了品类繁多的发冠外,簪钗也是宋朝女子常佩戴的发饰之一。宋朝时期的簪钗种类极为丰富。从样式上看,宋朝时期流行的簪钗款式包括:龙凤簪钗、叶形簪、锥形簪钗、喇叭花形簪钗、耳挖簪、银簪、双首至多首形簪钗等等。其中,双首至多首形簪钗是宋朝簪钗中较为特色的一种。簪首是一条横枝,横枝上嵌有两颗或多颗款式相同的镂空饰件,这种款式在以往的簪饰中很少见到。虽然宋朝的簪钗在样式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使用材质上,却对佩戴者的身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常情况下,皇室贵族所佩戴的簪钗材质以金、珍珠、翡翠等名贵宝石为主,而民间妇女只能使用银、玉、琉璃等常见材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在宋朝时,还流行一种应景首饰,即根据时令节气佩戴的一种饰品。如:立春时佩戴用彩帛制作而成的“春燕”;元宵节时佩戴用罗娟、纸、菩提叶制作的玉梅、闹蛾、花蝶等发簪。应景首饰对材质的要求并不高,只图吉祥美好的寓意,所以,这些首饰大多价格低廉,随用随买。

    宋朝时,胜仍是人们喜爱的首饰之一,多为春节、人日等重大节日时佩戴。“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这一时期的胜,材质较为丰富,包括金片、银片、玉片、宝石、丝织品等等,由于材质的不同,叫法上也略有差别。比如,用金片制作而成的被称为金胜;用丝织品制作而成的被称为采胜;

    参考资料:

    朱素华.宋朝服饰及其文化意义. 时尚.

    顾小龙 & 张淑兰.宋朝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 时尚.

    李兰芝. 宋朝服饰文化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旅游视听杂志.

    王静. 宋朝服饰文化探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魏燕.宋朝服饰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 美术(理论).

    李婧琳.从宋朝服饰看“雅俗共赏”的文化表现. 国学论丛.

    陈忠志.从宋朝服饰看中国服饰文化. 上海纺织科技.

    此为【连载】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中国各朝代的服饰与妆容——宋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uu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