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时间,初步感知
请各位同学先和老师看这样一幅折线图,这是苏轼坎坷的一生,66岁的生命历程,其中32年都处于贬谪之中。在这期间苏轼写过这些诗句,被贬杭州(36岁):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45岁):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接近60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62岁):九死南荒无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一个频遭贬谪的落魄文人,为什么内心如此坦然旷达,我们就从《定风波》中一探究竟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诵读诗词,感受经典
(一)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 吟啸 一蓑烟雨。
(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二)教师诵读,学生齐诵。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赏析诗词,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赏析小序
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板书:苏轼遇雨)
(2)赏析词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
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
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