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第五次共读感悟之“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怀海特在文中说:当理想下降到实践的水平时,就会造成教育的停滞不前。这句话的前提是当我们视整个人生为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螺旋式闭环,就像组成我们物质生命的DNA时,生命之所以润泽,丰富,幸福必须以浪漫为开端,理想必须能指引现实。对于教师来讲,我们首先必须相信:人通过教育是可以发生改变的。记得以前新网师讨论过,先天遗传重要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的问题。虽然我们深喑种子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键因素。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却必须坚定不移的相信努力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就像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成功的经验:无他,勤而已。我们现在称之为一万小时理论。说回正题,教育的理想本该促进教育向理想方向发展,但我们的短视的教育理想却沦落到跟我们的实践不相上下地步。也就是我们进行的教育更偏重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为有知识,没兴趣,有知识,没能力,有知识,无智慧,有知识,无生活的教育。鲁迅曾经说过:理想是用来照耀现实的,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所以,当我们把智力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教育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虽然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智力教育还有另外一个要素---智慧。它模糊却伟大,甚至更为重要。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习得了智慧。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智慧高于知识。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实进行条分缕析的训练。所以,自由和训练构成教育的两个要素。训练没有以自由为前提时,训练就是满堂灌,而孩子的心智是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它并不是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概念的匣子。就像我们要训练一个人有远航的能力。如果他的动机是想通过远航获得财富,成为有钱人,这是一种外部激励。这种外部激励就像跟你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长大就能成功,很多孩子并不可能因此获得学习动力,克服枯燥学习的乏味,而取得成功。相反,如果他远航的目标是对大海的渴望,这是一种内部动机,那么他自然会忍受必要的枯燥练习。所以训练是以自由为起点。但同时训练也是自由的前提。一个人想要实现远足航行的梦想,那么他必须拥有通过训练获得健康的身体,训练获得语言的掌握,训练获得沟通的能力,训练获得对当地文化甚至宗教的了解……才能让身体和心灵流浪,获得更自由的体验---综合阶段。所以,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自由--训练--自由这样的循环周期循环往复组成的。这就是智力发展的节奏。新网师提出的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以知识为中心,以智慧为中心,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正源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的创造性和动手实践性。教育及生活,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做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
事实上,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本质是兴奋,是动机,是专注。也就是智力的活跃。我们可以以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是快乐。舒适的环境,美味的佳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引发我们的兴趣。而痛苦,害怕,恐惧是引发有机体行动的一种次要因素。就像很多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摆脱父母生活的困顿,被生活所迫的苦。他们怕像父母一样一辈子重复过平淡的生活,所以激发出很大的动力通过应试教育而获得人生的改变。而一些经济条件富足的家庭,则更偏向于给孩子灌输理想,实现快乐和意义的教育。但无论怎样,要让孩子保持必要的兴趣,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高些的目标。
我们必须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应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性的掌握---智慧。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的训练应该满足于一种对智慧的天然渴望,因为智慧给原始的经验增添了价值。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极其有害。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人的心智拒绝接受填鸭式灌输进来的知识,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操之过急,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八岁到十三岁之间的儿童---小学阶段正是求学的浪漫阶段,儿童专注于发现事物规律的过程,习惯于奇思妙想,甚至有时候表现出是一种散漫的心理活动,但他的大脑在思考,在思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占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这个发展阶段需要得到帮助,甚至需要接受训练,但如果让训练占据主导地位,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简直是对儿童的心智摧残。人类心智有自然求知的节奏,我们的教育不能过于功利,我们要视儿童的整个成长阶段为一个大循环周期,而不是将每个阶段的教育割裂开来。心智活动的环境必须适合儿童的成长阶段,必须适合个人的需要,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否则,当儿童失去了仰望星空的梦想,他会选择过早的躺平,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提不起儿童学习的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掌握儿童接受知识的节奏,才能真正帮助儿童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