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作者: 一弯静水流深 | 来源:发表于2021-12-14 10:25 被阅读0次

      一个新生婴儿,即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世界,如果他事先知道成长的过程困难重重,那么他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发展出很多的能力获得成长。婴儿全身心地专注于他的智力训练,没有东西可以干扰他的发展进程。婴儿的成长,从感知事物到语言能力的获得,再到分类思维的行成和对事物更敏锐的感知。这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循环发展周期。这个阶段,婴儿完全不受限制,婴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在自身领域获得成功。因为他的身体发育需要舒展,所以他要运动,从蹬腿,伸胳膊到三个月会翻身,眼界变得更宽更大;到六个月会坐,和大人更平等的对视,学习;再到九个月突破地盘的约束去探索。然后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的听力所及就是母语,因为他有表达的刚需,所以,在十一个月左右,孩子就有了浅显的表达。如果三岁之前,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可以遵循孩子成长的节奏,在孩子不哭,不闹,没需求时不打扰孩子的成长;而在孩子有诉求,有需要时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满足,还原孩子自然天性,以最自然的状态,就像给予小树苗阳光,水分,土壤,空气,小树苗就可以自己破土而出,拔节生长。依据孩子成长规律和节奏,我们的所谓教育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自然生根,舒展,成长。

        然而,家长往往会因为以爱之名,过度的参与婴儿的成长,而打乱婴儿成长的节奏。所以,幼儿的第一个发展周期是最艰巨的,因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都是从第一个循环周期结束之后,开始进入到精妙绝伦的浪漫阶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设定的成长任务是以一种非自然的状态出现的,没有节奏。各种概念,事实,关系,故事,历史,可能性和艺术性等等以语言,声音,形状和颜色一齐涌入孩子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刺激了他的鉴赏力,激励他去尝试,去探索。然而,孩子却在这个黄金时期不幸笼罩在填鸭式教育的阴影中。儿童本来已经学会母语,已经学会观察和处理问题,能应付身边的环境,能通过记忆学会思考,他们的智力进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却被教条的课程设置和填鸭式教育破坏了这种良性的再生长式的成长,从而导致孩子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养成,语言跟精神发展不协调,其根源在于教育者想要以最直接的方式囫囵吞枣的让孩子在未经浪漫过程的成长体验下,直接让孩子过早的进入精确阶段的知识的死搬硬套的掌握。教育者认为分数和智力是一回事,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智力引导。

        等到孩子上了小学,我们的课程设置从空间这个横轴上来看,是以知识为中心背景下的分科思维,课程把知识分解到不同学科中去,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在杂乱无章地拼凑一些知识的碎片。从时间这个纵轴来看,课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与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提高背道而驰。事实上,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幼儿心智发展特点。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学习内容有差异;不同性质的课程,学习方式有差异。更要结合儿童敏感期,平衡个性差异,让课程建构为儿童的终身成长服务。

      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12年中等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还犀利地指出:“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参差不齐,传统教育往往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发展会被限制,而成绩差的学生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事实上,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毫不客气的讲都是二手货,,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了海量的语言类阅读,到初中达到精确的知识的灵活掌握。那到了高中,孩子对于科学的专注才有培养的可能。教育节奏的敏感期是不一样的,优先发展语言本质是生物优先原则,一个学习者只有从整体上对生命,对意义有了深刻的洞察,才能达到学习科学的抽象水平。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高度精确类科目)是分化的,精确的。同时也代表学习者进入了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及进入了语言的综合运用阶段和科学的精确阶段。也说明这样的教育节奏让理科生既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文学教育,又在最敏感的年龄养成了在科学领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婴儿到成人的整个成长阶段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周期,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小学的学习生活,精确阶段包含了整个学校的中等教育,综合运用阶段是从少年迈向成人的阶段及大学,在大学重在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及大脑对一些刺激的反应方式---人在执行某个活动时,大脑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运转。大学让人获得一种力量,而不再是知识,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当我们抛弃课本,忘掉所学知识,但我们保留了思维的原理,教育就行成了。

        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的结合,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彼此交替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有节奏的发展了人的智力。我们的课程设置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设计出符合儿童成长所需节奏的课程,我们的教育把所有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教育,过早夭折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现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拔苗助长啊!

相关文章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1.“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人和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十几年来,这个问题几乎很少进入我的脑中。这个夏天,捧起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这...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最近网络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外表、才华固然重要,但人品...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当代的亚里士多德”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四种特征结合,便可通向这一...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的第二章---教育的节奏。 如果以一个人的一生为一个整体,青少年是一个人的浪漫阶段,中年是不...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一个新生婴儿,即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世界,如果他事先知道成长的过程困难重重,那么他不可能自然而然的...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第五次共读感悟之“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怀海特在文中说:当理想下降到实践的水平时,就会造成教育...

  • 130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看到这本书时,我先是被书上的封面插图吸引了,深蓝的天空、深蓝的小河,岸边坐着两个有天使翅膀的女人和一个人脸图案,而...

  • 八月读书-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读后感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是哈佛大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ye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