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平最近小小地刷了一下脸。4月10日与11日,多名在职或前传媒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关于她离职创业、做区块链项目Matters的报道。Matters构想的成型,正是去年冬天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持续高烧的时节。
在这位80后知名资深媒体人看来,所有的创业都是冒险。今年春节期间,区块链概念借助“三点钟无眠”微信群的传播迅速普及,数十乃至上百家区块链行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催生出传统媒体人继自媒体、短视频之后的又一波离职潮。不过,在大量涌入区块链领域的传媒人中,张洁平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不是从事区块链媒体,而是用区块链技术做媒体,确切地说,用区块链技术做内容社交平台。
精英版Steemit
区块链圈内人士流行一种说法:2017年是区块链元年,2018年是区块链应用之年。但因区块链技术并不成熟,众多应用的落地仍在试点中。张洁平的Matters项目自不例外。
Matters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在其官网上,“创作 有价”彰显了Matters创办的初衷与意义。“借助区块链技术重构优质内容生态体系。这个系统搭建优质社群平台,以信用共识机制保护创作版权,以独特算法令优质内容浮现,以内生货币让创作者、参与者获得持续回报。”官网如此描述。
不过,分布式的内容决策与生产机制是否适用于媒体,张洁平对此一直有困惑。这也是civil项目(美国一个想用区块链改革新闻行业的平台)令她迟疑的原因,“如果真的要介入内容生产本身,这是非标准化的过程,组织成本极高。”4月10日,张洁平通过微信告诉《核财经》,因此,“Matters本质上不介入从0到1的内容生产本身,‘话题—讨论’比较像从1开始,让内容生长下去。”
“在内容和机制上,也许可以理解为精英版的steemit。”她在微信上说道。
Steemit是2016年问世的一家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不同于知乎或微博的内容生产者没有合理回报,Steemit用户在平台发布文章、图片或评论后,根据用户投票和评论等规则,可得到一种系统奖励代币STEEM。今年3月底,STEEM币被美国信用评级机构Weiss Ratings评为5种投资最安全的数字货币之一,与比特币、瑞波币、EOS以及NEO并列。《核财经》发现,该网站的主题内容并无限制。
Matters借鉴了Steemit模式。综合官网介绍与媒体报道,读者可以在Matters上免费看所有内容,但若想参与社群互动,则需购买虚拟货币Mat成为用户。Mat如同入场券,可以用它给别人点赞,也可以发文(获得赞赏)与评论(获得赞赏)。内容创作者据此获得收益,互动参与者获得回报,Matters作为平台则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与Steemit一样,Matters也实行加密数字货币连动。它将发行两种数字货币,其中一种用于投资,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上线,价格随时波动;一种便是平台上用于赞赏的Mat币,价格相对固定。不过,一个区块链项目发行ICO时,两种数字货币连动机制是否可行并令人信服,以及手续费能否维持平台运营甚至盈利,截至发稿时《核财经》未得到张洁平的回应。
事实上,处于内测阶段的Matters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根据张洁平的说法,Matters甚至尚未决定用公链还是联盟链,技术仍在评估中。
而在一些传统媒体人看来,Matters作为区块链内容社交平台的一大创新,在于曾任杂志总编的张洁平跳出了原有的路径依赖——Matters颠覆了传统的、成熟且行之有效的编辑部制度,流程、决策,乃至议题不再由总编或编辑部拍板,而由社群或用户达成的共识决定。
“我们会设计最基本的事实核查机制,但不会对不同观点做主张和筛选。”张洁平说道。
不过,Matters今年10月正式上线后,随着社群规模扩大,共识能否在短期内高效形成有待考验。
张洁平对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深信不疑。“区块链会对内容的去中心化发布、版权交易带来革命性影响。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带来不同于中心化的‘点数’的想象空间。做区块链在内容产业应用尝试的人,我相信大家都在摸索,但其中的创新性和颠覆性,我相信它的潜力。”
好内容“脱颖而出”机制?
用区块链技术做内容平台,张洁平不是唯一的一人。除了Steemit、civil,至少还有“数字地球”与“开放档案”(openarchive)。
但张洁平之所以引起中国传统媒体人关注,是她的理想主义情怀。从平面杂志到数字化杂志,从普通记者到杂志总编,她经历了不同媒介形态,也是传统媒体从巅峰期日渐衰落的见证者。她认为,当前媒体面临生存困境,除了人为因素,根本在于过去的垄断被打破,话语权从少数掌握了播放渠道的精英媒体下放到每个普通人,资讯因此爆炸。“每一个受众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资讯爆炸,传统媒体的资讯相应地就很难占用过去那么多的用户时间、注意力,相应地也就难以换来过去那么多的广告、收入。”
而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看来,新闻的生死,不只是一个行业的生死。这个专业具有社会价值,目前不能反映在其市场价值中。所以,新闻的救赎不是仅仅来自社会。胡泳因此希望,区块链是来自社会的一个能够反映新闻的市场价值的解决之道。
Matters的最初出发点,无疑是要缓解张洁平对泛资讯化时代优质内容如何活下去的焦虑。但在此时,她对优质内容的理解已在尽力脱离“新闻内容”的范畴。在她看来,优质内容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优质创作,能提供洞见、逻辑、知识、信息、审美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好内容”。她并不欣赏Steemit、Google等的内容排序机制——比如Google给出的“价值信号”是被引用多就是好的,Steemit大概是多人看的就是好的,有钱人看的就是好的——相反有时甚至认为排在前面的内容相当糟糕。
“Matters会找到自己的‘价值信号’。”张洁平说。虽然,她早已意识到,在进入门槛与互动成本更低的新“移动化”情境下,公众对媒介内容的刚需已经多元化,她认可的优质内容或许对多数人来说不是刚需,而只有少数人愿意花时间去消费。
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方可成,因此更愿意把Matters看作一个公共讨论平台。他在其最新微信公号文章中写道,Matters想做的是帮助那些希望在互联网上认真讨论问题的人,在区块链上重新找到一个家。“往小了说,这是在做一个实验性的平台;往大了说,这个项目是希望从根本上重塑互联网的公共讨论生态。”在其内测阶段,Matters采取邀请制。与方可成一样,早期被邀请者多为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
就这个意义而言,Matters无疑是个相对小众的内容社交平台。据张洁平同事@beryl_LY透露,Matters上点赞最多的文章,除了平台发布给社群的宣言外,还包括讨论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问题的《我为何像恐怖旧情人一样追杀脸书》、《万有霍金》、《美国右翼运动观察》;评论最多的文章则是《“我不是来做政治工作的!(吧?)” 一份来自曼谷的台湾新南向留学生自白》以及《一个在印度创业的中国记者的回乡手记》。
在@beryl_LY截屏发来的内测页面上,排序在前的话题还包括中国高校学生打破沉默的成本及最近相关事件、新旧媒体的新出路等。
在优质内容如何浮现一事上,张洁平的一个大胆举动是赋予不同用户不同的权重。权重与用户的真实贡献相关,它会改变,会流动,显然更会直接影响优质内容的价值判断与排序。一些链圈人士因此认为,Matters需有机制防范用户恶意刷权重。一位名叫“王晓旭Morshine”的网友还在方可成的公号文章后面留言评论:“文中所希望建立的公共讨论是局限于精英阶层的公共讨论,一旦涉及到很多公共话题,很多非精英人士的事件亲历者又成为了失语或被代言的大多数。而对于权重的设置,无疑又加重了话语的集权性。”
不过,张洁平坦言,她并不认为存在绝对平等的平台。
4月8日,在《核财经》主办的区块链创业峰会上,做了数十年实业的华美国际集团董事长孔思军提出,一个优质ICO项目应该具备:靠谱的ICO平台、靠谱的白皮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资金使用真实透明、良好的运营团队/市值管理,以及合法/合规性。Steemit上线以来,币圈与链圈人士不乏对此项目乃庞氏骗局的质疑。而就Matters而言,因其仍处于内测阶段,这个区块链项目是否值得信任,答案或许会在下月发布的白皮书1.0中揭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