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第一章:成吉思汗之蒙古人
艺凡:南宋讲完了,该到元了。
易中天:公元1227年8月25日,一个名叫铁木真的蒙古男人在今天甘肃省清水县的军营中去世,享年六十岁。铁木真本人的遗体则被部下带回蒙古草原,然后,才是蒙古式的葬礼。
艺凡:这葬礼很特别。
易中天:蒙古人崇尚秘葬,陪葬的则是四十名盛装打扮的美女和四十匹日行千里的骏马。一千名骑兵担负了最后的任务。他们在墓地纵马驰骋,把下葬的痕迹消除得干干净净。此后,这里将生长出野草和丛林,墓主的葬身之地也将永远地隐藏在茫茫大草原之中。
艺凡:盗墓的也找不到了。
易中天:这位死者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他的本名。把这个男人称为“一代天骄”毫不过分,在他之前蒙古人是很不起眼的,以至于当他们的铁骑摧枯拉朽般横扫欧亚大陆,兵临各国城下时,欧洲人竟目瞪口呆。
艺凡: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蒙古。
易中天:不仅他们没有听说过,当时的宋对蒙古也不了解。
艺凡:那蒙古有怎样的历史呢?
易中天:蒙古人不但历史不可描述,而且就连是否能够作为独立民族存在都很难说。
艺凡:成吉思汗把这一切改变了。
易中天:首先因为他那所向披靡的箭镞和刀锋;但他们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另一件事情也功不可没。根据记载,尽管成吉思汗目不识丁,甚至不会说突厥语,但还是让人用畏兀儿字母创造了蒙古文。1240年,一位可能是大法官的蒙古人用这种文字写出了《蒙古秘史》这本书,从此他们有了历史。
艺凡:这可真是脱胎换骨。
易中天:蒙古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和重要。蒙古高原大部分为古老的台地,平均海拔1580米,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冬天则低至零下40摄氏度,可谓土壤贫瘠、气候极端,非常不适合农业生产,能选择的只有畜牧。
艺凡:那也是天然的牧场了。
易中天:对。即便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某些被遮蔽的山谷中仍然保留着耐寒的植物,可以维持牲畜的生命。当然,冬天的牧草再多也比不上夏天。所以牧民们会在秋天大批宰杀绵羊,然后风干冷冻。这样既能减轻负担,又能保证随时都有吃的。在冬夏两个牧场之间转移,则年年如此。
艺凡:要经常转移还发明了蒙古包。
易中天:对,走到哪里都能安营扎寨。交通工具则是牛车和马匹。牛车用来装载蒙古包和锅碗瓢盆等为数不多的家当,随着羊群缓缓移动;马匹是蒙古人的私家车,在草原上驰骋纵横。不会骑马在他们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孩子无论男女在学步前就被捆在马背上了。
艺凡:这样的民族如果被武装起来,在冷兵器时代那是相当恐怖。
易中天:然而对不起,他们想不武装都不可能。蒙古人的游牧是常规性和季节性的,几乎每个部落甚至家庭都有世代相传的夏牧场和冬窝子,年复一年,他们就在这两处移来移去。可惜这只是约定俗成,部落领地并没有法律保障,即便有法律他们也不懂得遵守。因此如果牲畜增加或者遭遇自然灾害,到别人的地盘上抢饭吃,或者把别人侵占的牧场夺回来,就成为无法避免的事情。
艺凡:战争,简直时时刻刻都箭在弦上。
易中天:结果是正如他们都会骑马,蒙古男人也都会射箭。不过在成吉思汗之前,他们对世界并不造成威胁。那些善于骑射的蒙古男人只是草原上的散兵游勇,相互之间要么只有松散的联系,要么因仇仇相报而自相残杀。
艺凡: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是被世仇毒死的。这位蒙古部落贵族在为儿子铁木真订下婚约后,于返回的途中被塔塔儿(Tatar)人谋杀。
易中天:那一年,铁木真九岁或者十二岁。失去了丈夫和父亲的铁木真母子立即被部落抛弃,就连最忠诚的拥护者也带着畜群离开了他们。孤苦伶仃的一家人只能躲进深山老林,靠浆果、土拨鼠和小鱼小虾果腹。即便如此,内讧也依然发生。为了鸡毛蒜皮的一点破事,铁木真射杀了同父异母的兄弟。据《蒙古秘史》记载,当时他母亲就跳起来悲愤地说:我们现在除了影子没有朋友,除了尾巴没有鞭子,这个时候怎么还能骨肉相残?
艺凡:为啥把他兄弟杀了。
易中天:很难猜测杀人是一时冲动还是蓄谋已久。毕竟,那时的铁木真还不是成吉思汗,不过是少年失怙的男孩,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但那些苦难的岁月一定让他明白,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世界里,谁出手更快更狠,谁就是赢家。
艺凡: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变成强者。
易中天:这其实是有可能的。一盘散沙的草原部落长期以来就没有领导核心,更不用说是否坚强有力,尽管这样的核心绝非中原王朝所愿意看到。权力的真空和相互的敌意,给了部落中大大小小野心家希望和机会;野蛮生活着的族群,也迟早会野蛮地生长出自己的领袖。这里的野蛮与其说是贬义词,毋宁说是无比强大的生命活力,就像野生肉食动物拥有的那样。夜幕深沉,一颗巨星即将在蒙古高原升起。
艺凡:成吉思汗开始行动了?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尸骨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