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去哪里,一般还是乘火车或者高铁,飞机的价格相对较贵,尤其是在节假日回家高峰期那会儿。此外,学生身份得好好把握,也就还能优惠那么几年时间了,哈哈哈。现在又新增了一点,飞机的退改签费用实在伤不起。
之前也有坐过飞机,不过一般都是赶晚上或者凌晨的航班,四周黑魆魆的一片,只能看到地面上点点灯火,没有太多感触。这次好不容易排到了一个白天的航班,也就得倍加珍惜,好好记录一番。
1,处处彰显着消费主义的价值观
之前坐飞机时,安检完,没走几步就到达航站楼了。这次从安检到航站楼的距离够远,中途也就多了走马观花的时间,也可能是自己现在的感触力更敏锐了,未曾可知。
在通往登机口的路上,首先就对乘客进行了第一波分流,贵宾室右转,有专门的安保人员指引。我向左边走去,眼前出现的一个场景特别触动自己。
“VIP贵宾室”,这几个大字用描金的楷体置于门楣上。里面仿如圆桌茶会般的雅静,身穿绛红色制服的服务人员在其间走动,端茶倒水。贵宾们闭目养神,翘着二郎腿,品着茶,好不惬意。
贵宾室外的景象是零散的人流,散落在连排的冰冷铁皮椅上,小花坛的大理石台座上,坐着,半屈伸躺着,站着。眼前此景,无不彰显着消费至上的价值观,赤裸裸的现实即刻凸显。
商家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至少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当看到此景时,不禁想起了社会上一些病态的“区别对待”。比如,随处可见的宣传语,超级VIP享受至尊型、皇家般…服务,还有显著的具象化场景差异。
我也没有说特意指责什么,各凭本事。物质充裕的条件下,享受更好的服务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褒奖。只是不太喜欢现在的商家刻意去营造、夸大那种差距。
对于心智尚成熟的成年人还好,对那些心智尚没发育健全的未成年,他们作何感想呢?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
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视频号播放着父母带着小孩看世界的场景,有这个能力,无可非议。可现在怕的是被这种焦虑的氛围给带偏了,好些学龄前儿童就开始随家人看世界,甚至是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婴儿。
心理学家皮亚杰相信,2-7岁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事物因与自己有关联而存在,他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世界。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不能就此下定论。
不过,通过自己的这次感悟,还是觉得有一定知识储备后看山川河流真的不一样。以前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有了真实的场景依托,眼前景也就更加的令人着迷,感触良多。同样的,之前学过的知识重新被唤醒,更加立体、饱满。
当时是从浦东到鄂州,所经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自己还是喜欢地理的,可以前对于地形的理解主要是生硬的字眼,平原、丘陵、山地…亦或者平从平面的视角去实地观察,总还是不痛快。
可待自己从飞机上俯瞰大地,地理书上的知识都活泛起来了。靠近上海那一侧,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交错纵横;靠近湖北的一侧,地形高低起伏,参差不齐。大体上,屋宇都沿着河流,交通干线呈长条状或块状分布。
此外,还有河流的凹凸岸,凹岸受侵蚀,凸岸堆积;长江出海口利用风能和潮汐能发电的整排大风车;出山口的冲积扇平原…眼前的景触发了自己,调用知识储备去观景,而后去印证和调试,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眼前景,因已储备的知识生发了联系,它们不再是单单是自然之物,也包含了当事人对此景的再认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