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验萃取0207】萃取之论(支撑理论):《整体论、还原论》
作者:罗黎帆老师
正文:
一、
罗老师有11种萃取方法,不同的萃取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经验,一定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使用合适的方法做经验萃取)
11种萃取方法里有2个:复盘萃取法、案例开发萃取法,其本质都是基于“还原论”
二、
什么是还原论?
还原论是科学思想的精神内核之一,也是经验萃取的底层支撑性理论之一。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分析”这个词就是还原论的典型行为。
《上帝与新物理学》这本书里写道:过去的三个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倾向是还原论,科学家最常见做法是把一个问题拿来进行分解,然后再解决它。
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从而找出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为各种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还原论的应用案例
生物学领域
生物学研究中的还原论表现最为明显,20世纪初的还原论者把人类社会运动还原为低等动物的运动,把生物学规律还原为分子运动规律,再继续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现代生物还原论借用分子生物学取得的成就,认为就像遗传过程可以还原为化学相互作用一样,所有生物现象都可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生物学中的还原论还主张学科之间的还原,如果一门学科的理论、规律可以说明另一学科的理论、规律,则后一学科可以向前一学科还原。
心理学领域
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从而找出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为各种心理过程的规律。
20世纪前半期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采用了还原论立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进行探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就是有机体的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心理学规律”就应用S-R联结对行为的不同描述。实际上行为主义者在反对“心理”存在的过程中早已把“心理”还原为物理-化学变化了,因此行为主义被讥笑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行为主义者在对本能、习惯、情绪、动机、语言、思维的解释中贯穿了还原论的基本观点。例如,华生认为,言语动作就像打球、游泳一样,只不过是喉头内部一组肌肉的协调动作;言语习惯只不过是动作习惯的缩短或代替,婴儿学习言语的过程和养成其他动作习惯的过程是一致的。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动。华生还原论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将心理等同于身体变化的心身同一论。
四、
还原论不是万能真理,与还原论对应的是整体论、自主论
1、整体论: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这种哲学认为,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很多复杂问题是“非线性过程的不可逆性”,比如一家公司某一个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其中有许多偶然性或随机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假如不识别那些客观要素,而仅仅从主观角度进行还原反思总结出几个关键成功要素,就所以很容易“马后炮效应”——“成功之后狗屁都是战略,失败之后战略都是狗屁”。
2、中国人思想中的整体论倾向
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是采取分析的还原论的方法,而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在整体中把握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不是把世界理解为简单的元素的叠加。
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强烈的群体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倾向,和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中国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广阔平原,而西方文明诞生于地中海沿岸的丘陵地带。一方面,土壤和气候条件影响了人口的多少,而地势条件又影响了人口的聚集形式。中国便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并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希腊则走向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另一方面,大河平原适合发展农业,而地中海沿岸适合发展商业。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水患,而水患的治理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高效的组织和运转;而且采取的“调有余补不足,徙居”的治水方式,还需要人们拥有为集体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中国从人和人的、人和集体的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仁爱观。
譬如中国老子说了很多“道”,这是一种宏观层面对事物本质运行规律的一种“整体把握”,但是老子并没有分析每一句道德经为什么是对的,每一章与每一章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所以古代有一种现象——“尚古”,因为古人已经把“终极整体性真理”说完了。后人没有还原论的“分析/证明”的指导思想,加之统治阶级的思想管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们只好践行古代圣贤的“道”,而不再敢于分析古人的道。
五、还原论做经验萃取时,几个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1、还原时,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倾向
心理学上讲,认为了消除认知失调,甚至会对错误的事情合理化、确认偏误效应。
2、还原时维度不够丰富全面
譬如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做经验萃取时仅仅复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维度就太单一了。他的原生家庭状况、父母职业、他在学校坐第几排、在普通班级还是重点班级、与同桌关系多大,这些都需要复盘。
3、一定要分析“边界条件”,只有边界条件类似,过去的经验才有用。
4、还原论不是万能的
企业发展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复杂问题,和“生物学进化”类似,是不能用“还原论”来解释的!
心理学有一个“后视镜效应”:指人们一件事情做成之后,回看过去感觉很清晰,总结出ABCD四个成功要素,觉得做好ABCD四个要素就行了。其实回到当初,是有很多选择/很多纠结/很多调整的,离开了那个动荡的进化过程,下次单纯做ABCD几个关键要素,不一定能成。
(譬如当年都说创业靠胆量第一,是因为当初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谁先抢占机会窗口/市场位置谁就很容易成功。 现在创业环境已经变天了,你让一个低学历胆量大的人试试互联网创业?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5、虽然还原论不是万能的,哪怕有些经验萃取主题不适合还原论,但是复盘萃取法、案例开发萃取法还是有价值的,还能做“排除法”,可以相当程度上规避“弯路/失败”。
作者:罗黎帆老师,总经理出身的经验萃取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