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家里躺着睡觉的那些书。
当我们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看书,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拓宽眼界,甚至是让别人觉得我很有学问等等为了高大上而高大上的时候,往往只能看那么二三十页,就结束了那本书的生命,她存在的价值就是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然后就永远长眠了。但是,如果一本书的内容正是切合你现阶段的情况,并略微高一个level,让你从中看到了光明,那你将对她爱不释手;然而如果没有,那就要为读书这种神圣的行为找个落地的契机,满足一种人性的弱点,比如,读书,分享时能够一下子让你获得陌生异性对你的好感;又或,读书,能够让你在一场非常重要但又混乱的讨论中一下子成为条理清晰的领导者;又或,读书,能够一下子让你的演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获得观众自发的掌声等等,当尝到了甜头,读书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貌似都不搭ga的三本书,却引发了和好友长达2到3个小时的讨论(纯聊)。之所以说是引发,第一,是因为这些书我们看了却也没有全部看完,没办法高谈阔论书中每个观点细节;第二,是因为聊的内容会从书中延伸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或者相反,延伸的更抽象更遥远,可能有时天马行空,又有时深入骨髓。相同并很有趣的是都没有讨论的结果,所以只分享讨论的话题及部分观点,或许无心插柳,你能从中获得你的答案。
1、调研分析客户需求,成为了很多工作的一部分。
网络游戏的设计,要尝试了解玩家在想什么,什么样的游戏设计会让玩家乐在其中?
培训课程的设计,要尝试了解学员需要什么,什么样的课程设计会让学员得到其认可的成长?
……
在分析需求时,难免会想象客户在从事这项活动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的心理预期又是怎样的?我们的设计会不会满足客户的心理预期?或者怎样创造出连客户自己都没想到的新需求?从而,我们得出一个小结论,凡是从事需求分析相关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精神分裂,哈哈哈哈,想法常常在自己和客户之间切换。这些人平时看书也就会由表面的心理学的内容,不断转向为哲学——“我到底是谁?”(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会找到很多资深研究这个领域的精神病,哈哈,而且他们的观点会让你瞠目结舌。)
另外,在需求分析的工作中,还会常遇到一种问题,就是经验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矛盾问题。尤其是在团队共同决策一项设计是否合理时,到底是以工作经验为准则,还是以分析出来的客户需求为准则,成为了两难的问题。经验主义者,一般是以十余年的做事经验来判断,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一定不行,没有安全感。而自由主义者,则决不墨守成规,认为时代在变,客户的需求也在变,一味追寻经验,势必无法给客户以新鲜感,但却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来说服经验主义,这种尝试是可行的。最后,两者都有个共同的英文名叫George(纠结)
2、选择在家乡工作的人,身在安逸,心在闯荡
当我们聊到发展的问题的时候,都是下意识的选择与在家乡发展的人进行对比,像是很可恶地在找优越感似的。这或许也是人的自然反应,身边毕业不久的人,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类,在家发展or在外发展,所以无论是哪一个群体,或许都会不自觉的将两者进行对比,只有对比才明确定位,进而参照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聊天中也有提到,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朋友,毕业后在家发展,会有时羡慕在外奋斗的朋友,能够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却无法对现状进行改变,或许是不能只为自己,不顾父母的想法,或许是自身对梦想与安逸的选择,最终只能将想法搁置一旁。只是我始终认为,如果不能做自己内心深处想做的事,只是选择做普世价值观所认同的事,终将有后悔的那一天,生活永远不会让你觉得是最幸福的,永远都不会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永远都不会拥有那种不知道为什么,就只是想笑的幸福感,就算你觉得幸福,那也只能说明你逆来顺受的能力很强,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我催眠。安逸的不安全感统统会在你人生的后半段找回来。
这种身在安逸,心在闯荡的矛盾,就好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说到的自我和本我的什么东东,又像是意识和潜意识的那种东东,说的都差不多,就是你想的和你真正想的不一致,听起来还是很绕,当遇到这种解释不明白的东西时,就会发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句话很好用。
3、寻求安逸,是最落后的一批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动物,猿,直立行走的人,群居,部落,国家,各种时代,各种封建、资本、社会主义形成,包括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推进的,应了那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世界一直在变。”从宏观的角度看,世界的改变是伴随着最先进的那一小部分人的改变和推动,那安逸的人就是退化的人种,只有被动接受最牛逼的那群人给你的改变,适应他们的节奏,如果安逸还固执己见,那也就只能早早地死在这个一直多变的世界。
身边都有只想过着安逸小生活的朋友,喜欢平平淡淡,无忧无虑。想一想,一辈子都无忧无虑的多美好呀,相信每个人都会想要一辈子这样的生活。可是,当我想到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我只是在担心一个问题,我想平平淡淡的,那我会不会要求我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如果孩子成绩没有别人好,不会与外国人交流,家庭间聚会时自己的孩子没有让自己骄傲的地方,我会不会觉得没什么呀,而且也从不担心孩子的未来,平平淡淡无忧无虑的就好了。如果是这样,那真的是很超我,超世的境界。如果不是,那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求突破只求平平淡淡,我却希望我的孩子努力突破自己超过别人达到优秀呢?就像80后的一代,父母为什么都让我们上大学?这又说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教育,永远在于做,而不在于教!
4、每个人都迷茫,却又都不一样。
迷茫,这个词是在奋斗青年交际中特别能获得认同感的词,只要一说到迷茫,大家的话题都来了,各种吐槽,又互相安慰,“诶,谁不迷茫呢?”呵呵,感觉很有趣。
可是,一细说,又觉得都不一样,而最终我们不知道能不能确定这样的一种结论,人层次的高低,就是看迷茫事情的大小。
你是迷茫于,别人拿了你的一块橡皮却没说谢谢,你要怎么去要这句谢谢?
还是迷茫于,梦想和现实的抉择,鱼与熊掌的问题?
还是迷茫于,如何找到未知的实现梦想的道路?
还是迷茫于,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如何又能帮助后来者更快实现梦想?
还是迷茫于,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为苍生造福?
……
诶,又联想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关注圈和影响圈的观点,假如你只是一名从业不久的程序员,你的影响圈只是编好程序,少出bug,使用户获得最好的体验,这是你的价值体现,是你的影响圈,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做到的。但你的思想却只在关注圈里,世界形势是怎样的,我很爱国,我要改变它,使祖国变得强大,IT行业怎么不好,我一定要改变他。然后发现,自己只是个程序员,就抑郁迷茫了。关注圈和影响圈解析了一种迷茫的类型。
5、本我和超我,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受大众观念影响
这是三本书都会涉及的内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说的就比较极致,因为都是精神病的故事,包括精神分裂的人物,那是真正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心中有自己的城堡,自己却又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完全不受外界影响。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在讲成功人士经历的阶段,先是依赖,没有安全感,需要他人的呵护;再是独立,能够独当一面,这时就拥有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有自己的信念,不受环境影响;最后是互赖,却不同于依赖,每个人都有独挡的一面,又不同,互利共赢。这也就是团队合作,不能独当一面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团队合作,先去修炼500年再来谈团队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从哲学的层面来说,什么自我、本我、超我的含义了。
其间,还谈到梅西,他算是一个超人,与C罗不同,C罗关注于是否比哪个人强,是不是比他进球多,自己的形象是否比别人好。而梅西是只在乎自己在场上的表现,球是否进无关紧要,踢球的表现才是自己要追求的,才是最在乎的,只为自己踢球,不受任何人的影响,表现出来的行为才是淡定自若。
6、自信是能力,能力是经验,经验是尝试,尝试是感觉。
这是分享时的拓展内容了,是《重塑心灵》书中的观念。每个人都会渴望并不断在追寻自信的状态,而自信,是你有足够能力处理事情而积累出来的;那能力是怎么来的,是你处理过很多此类事情的经验;那经验呢?是每次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方法而得来的;那尝试呢?就是你想创新的那种感觉,只有想才会去尝试。这一系列的逻辑,或许会有些断章取义,但不失为一个找到自信的方向,让你不会只是通过朋友圈秀自拍,秀旅游,秀奢侈品来获得那浮夸不堪一击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