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北京人都很富有,起码比我们小地方的人富有。
可是旅居这几个月真是见识了各个阶层的人,尤其是那些退休养老一族们,贫富差距超越了我的想象。
他们当中不乏退休工资几万的教授学者和高科技人员,也有普通的国企干部领着一万多元的退休工资,多半还是那些普通的企业退休职工,工资也不过是几千元而已。
尤其是那些胡同里的老住户,地理位置优越离天安门近,可是居住面积一言难尽,而且生活条件太不方便。
腾退不给力,买房没有能力,只能维持现状而已。
大多数住房面积不大的岁数大的人大多数维持着原状,也有个别思维活跃的退休人实行逆向思维改善居住条件,王大叔就是其中之一:把自己的胡同出租赚取高额租金,老夫老妻又到郊区租个大院子还带两亩地。
王大叔早年是玻璃厂的职工,老婆在街道工厂上班,夫妻两个养育了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居住在26平米的小胡同里。
孩子们长大后陆续搬离了胡同,而老两口凭借微薄的工资养大孩子并帮助孩子成家立业后,再也没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了。
老夫妻双双下岗之后打工维持生计、交社保,勉强熬到退休,工资还真的不高。
即便胡同腾退成功,那点积蓄也不够新房的差价,老夫妻两个来了个不同寻常的想法:把胡同租出去,自己到郊区租房住,最好还能有点收入。
经过一番考察,王大叔把目标锁定在顺义区的郊区:一个小院外带两亩土地一年租金只要2万元。
而自己家的胡同虽然只有26平,为了儿子和女儿有独立的空间,王大叔硬生生隔出两个小卧室和一个正房,可以同时租给三个人。
房子虽小但地理位置好,很快被租给了三个年轻人,租金四千元。那些租客图的是租金低、交通方便而且便利,能睡觉就好,多半是过度一下。
王大叔租来的小院有三间正房和一间厨房,冬天自己供暖。
拥有两亩地的使用权是王大叔租这个小院的前提,他和老伴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各种应季蔬菜,秋天产出红薯、南瓜、玉米,冬天有菠菜、大白菜,开春有蒜苗,夏天有茄子和豆角西红柿。
他还在靠近北围墙处搭建了一个温鹏,寒冷的冬天大棚里依然能产出香菜、小白菜、荆芥、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
为了提高温度,王大叔在温棚里靠墙处盘了一道火墙,用蔬菜秸秆当燃料只需要晚上烧一会就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夫妻两个达成协议:
老伴负责管理菜地,王大叔负责售卖蔬菜。
每天早晨王大叔骑着电动三轮车轮流在周边小区摆摊,虽然菜价比大集上还贵一点,毕竟是送货上门,而且特别新鲜。
夫妻两个虽然累一点,但收入可观,涵盖夫妻两个的生活费不在话下,饲养的土鸡也能满足吃肉和鸡蛋的需求。更主要的是他们不但住上了宽敞的农家小院,还有两万元的租房差额,更欣慰的是结余了两个人的退休工资,一年也有相当可观的积蓄。
有时候一条道路走不通或者继续前进艰难地时候,不妨换一个想法,要么逆向思维,要么向左转或者向右转,也许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呢!
图片随手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