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3岁的孩子走在路上,你两个手里拎着东西,他站在你面前,仰着头,伸着双手,充满渴望的对你说,:‘妈妈,抱抱!我累了,走不动了.”每一个亲自带娃的妈妈,对这样的场景应该都是再熟悉不过了.
抱,还是不抱,这是个问题.
最初的时候,当孩子说累了,我总是会立刻抱起来,这是作为妈妈的本能反应.后来我发现,那只是孩子控制妈妈的手段,他知道只要这么说妈妈就会抱抱.我不得不反思自己.
上个周六,当恺恺又要抱抱的时候,我第一次拒绝了他,是在爸爸的坚持下.恺恺哭了很久,一边哭,一边走.作为妈妈,我当然不希望看到孩子不开心的哭,但是,我也意识到了,这是必须迟早都要经历的.我告诉他,有人一边说话一边往前走,有人一边笑一边往前走,有人一边哭一边往前走,你想怎么走都是可以的,如果你要哭着走,那我们就一起边哭边走吧.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跟恺恺聊天.
我说:‘‘今天你自己走那么多路,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你太棒了,我都没想到你可以自己走那么远,你是不是也没有想到你原来可以走那么远的?’’
‘‘是啊’’,恺恺说,‘‘我也没想到呢,我可以走那么远.原来边哭边走这样也可以啊.’’
‘是呢,不走走看,还真不知道原来你是走路小能手啊’我继续鼓励他,‘不过,边哭边走是不是有点累啊,下次我们试试走路的时候不哭是什么感觉好不好?脚步会不会变得很轻很轻呢,说不定还能飞起来呢’
‘我觉得我飞不起来,妈妈’恺恺说,‘我没有翅膀,只有小鸟才能飞起来呢’
其实,聊完发现,孩子对白天的哭泣并没有觉得是很糟糕的事情,反倒觉得是一种好玩的体验,听着他哭真正感到煎熬的是妈妈.
恺恺睡着之后,我开始查找资料,探究关于3岁孩子让妈妈抱抱这一现象,它背后的可能原因,比较好的应对方案,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心理学或者医学方面的案例分析,来帮助我理解应对这个阶段.
当孩子提出要抱抱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下因素:
一,评估走路距离是否合理,有没有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孩子身体还在发育阶段,太长距离的行走会给身体带来一定压力,不能让孩子过于疲惫.所以行走距离,一定要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二,看是否是生理因素导致,确认孩子是否有腿疼,或者是因为肌肉张力低导致的耐力不足,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向专业医师寻求建议.
三,看孩子是否是心理需求,例如,源于想让妈妈抱抱来寻找安全感,,和妈妈肢体接触的被爱的感觉,还是因为对妈妈的依赖. 如果只是心理因素,我们需要给予鼓励,需要设计一些小游戏增加孩子的参与热情,给孩子足够的动机.不能单纯的让孩子依靠意志力去走完他不想走的路,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动机不足.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认为:所谓的意志力,根本不存在.意志力和天生才华,都是人们在某人做到某事之后,再赋予那个人的优点.与其谈论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谈论动机.
关于动机这点事,我昨天也深有体会.
昨天上午,恺恺想要他一直期待的那只新上市的变形恐龙,我告诉他,如果他要那个玩具,他就要自己走到玩具店,我可以陪他走,但是不会抱他,他说可以的,他能做得到.我们住的地方距离玩具店有1公里多一点的距离,昨天阳光很好,恺恺一路上边走边玩手影,追影子,很开心很欢快的就走完了1公里的路程,到了玩具店兴奋的跳起来了,路上他一次都没有提到过让妈妈抱.因为有了足够的动机刺激,走路变成了很快乐的事情.
回家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可以让他参与的数数游戏.他自己走路的时候正着从一数到二十,然后妈妈会抱他,妈妈抱的时候倒数从二十数到一的时候,他下来自己走路.就这样我们边玩边走边抱的到了家,到家后恺恺说:‘其实,二十也没那么远.’因为他的参与感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走路也变成了很快乐的事情.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保持动机包括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和增强继续前进的倾向.我们不必要和孩子的情绪对着干,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足够的鼓励,参与热情和动机来强化他前进的倾向.
2
总结
要妈妈抱抱,这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成长路上必经的阶段.孩子需要妈妈给的安全感走出去独立探索外面的世界,当他回来的时候,也想要妈妈抱抱来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所依赖的.我们不要拒绝甚至质疑嘲笑孩子只有baby才会要妈妈抱抱,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他放心的往前走.对于,他必须要走但是不想走的路,我们要设法增加他前行的动机和加强他前行的倾向,他可以哭着走笑着走,但是要走的路必须自己走完.
本文最初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亲子共读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