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这么高,今后你就‘知难而退'吧。”《听杨绛谈往事》,让我记住了这句很有意思的话。这是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对上门来看望的费孝通说的话。也记住了与杨绛从“友谊始”到“友谊终”的费孝通的名字。
民国是大师辈出的年代,杨绛、钱钟书.......费孝通亦不甘落伍,亦是响当当的人物,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拜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后,我看到了可敬的费老,一个有着浓厚乡土情怀的中国人,一个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社会学家。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的。对中国底层的乡村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深刻、通俗易懂的描绘与分析。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作为中国基层的乡下,人的一生都和泥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终老于斯。我的奶奶何尝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至死未踏出家乡的土地半步。
当读到第一章节“文字下乡”的内容时,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费老的乡土情怀。
费老从“乡土社会的本质”这一角度出发,为城市人眼里的乡下人的“愚”做了解释。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面对面接触,生活单调、重复。语言已足够帮助解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那么,文字就无用武之地了。没有文字,乡下人只能生活在局限的认知范围内,能不“愚”吗?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才能改变现状。
费老以学者的视角、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一现状,没有鄙视,没有攻击,字里行间是满满的人文关怀。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还有《差序格局》这一章节,费老从乡村工作者眼中的乡下人的“私”说起,直言不讳城里人一样“私”,费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他说中国的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退出去的波纹”
推及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势力而定。波纹的中心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
觉得好形象,这说法形容当今中国人情社会一点也不过时,这不就是中国无处不在的人情网吗?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差序格局能放能收,能伸能缩,以自我主义为中心。在这种社会格局里,公私是相对的,模棱两可的。
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利和义务的共识与遵从。
乡下许多的约定成俗都跟“差序格局”的乡土结构脱不了关系。如乡土中国的“家”通常是父亲一系的“大家”,还有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无讼、男女有别......
不难看出费老的乡土情怀是贯穿全书的,当时中国正处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费老真实客观的剖析中国乡土社会,致力于“文化、现代文明、道德、法律”下乡,以推动乡土社会的变革发展。
这在费老写的《后记》中得到了证实,“我早年自己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中国人民怎样生活的?了解的目的是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这让我对费老更为敬佩!
如今,时过境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文明替代了愚昧,高铁替代了马车,柏油路替代了泥路......浓浓的乡土气息与我们渐行渐远。
为何,儿时的歌谣仍依稀在耳畔边回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