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最好的关系,是“各取所需”
每个人其实都是明码标价的,金玉换绸缎,粗麻换禾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圈子就是什么样的。
人际关系讲究的是各取所需,没有价值,自然会被他人弃之如敝屣;有足够的价值,宾客八方来至。
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
在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得到父母这样的叮嘱:
多跟学习好的同学待在一起。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不可否认,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然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但是如果把“认识谁”当成实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一个同事热衷于积累人脉,相信多认识一个人,就多份资源。
上个月,一位行业大咖来公司进行交流,在交流会结束后,她迫不及待地就加了大咖微信。
当天晚上,她就特地以交流会的问题来询问大咖,按她的话两人聊得挺投机。
她一个劲儿地说我们几个傻,不懂得把握这种认识牛人的机会。
没过几天,她发现那位大咖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因为微信人数已满,需删除一些联系人,望请见谅。
她利索地点了个赞,还跟我们夸说,大咖就是大咖,有个性。
谁料到,等隔天她再发微信,发现那位大咖已经把她删除了。
你把人家当作可以助你平步青云的贵人,人家把你当作可有可无的过客。
最好的关系,是“各取所需”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经历:
“我告诉你呀,我昨晚跟企业老总把酒言欢,到时我约出来咱们一起聊聊天。”
“我朋友在一家外企当人力资源总监,有需要帮助跟我说,到时我跟她吱一声。”
“周末,朋友开了一辆跑车过来,带我去海滨大道兜风,那真是个爽。”
我们常常说得意气风发,似乎能认识一些如此优秀的人可以为我们加分增彩。
殊不知,如果一味地去提及“我认识谁”,只是在掩盖自己心中的平庸和无力;抱着那一堆“人名”当财富也只是如水中月,镜中花。
本身的优秀才是最大的价值。
我们把他人的“名字”当作炫耀资本,不如试着努力,让认识的人提起我们的名字都会感到骄傲。
只有价值均等,才能互相对话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斯曼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指出:
“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在《极简力》一书中也说过:
“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前几天看到一则很有趣的新闻:
一辆迈巴赫和一辆劳斯莱斯相撞,两位车主人下车后,并没有互相指责对方,而是和气地道了一个歉,并互交了名片,表示以后有机会多合作。
有网友说,这两位车主素养都极高。
也有网友用另外一种角度去解读:
涵养是一方面,但这也是因为两者旗鼓相当,如果事后两个人在生意上有合作,所产生的效益不是两辆豪车可以比拟的。
假设一下如果是一辆迈巴赫和一辆十来万的小轿车相撞,递交名片这场景是不会发生的。
最好的关系,是“各取所需”
我二舅白手起家,对此更是感同身受:
我身无分文的时候,接触的是各种三教九流。
现在公司也颇有规模,洽谈的是公司的负责人、市里的领导。
二舅顿了一下,开玩笑地说:“不过嘛,也就仅限于此了,马云的饭桌咱们目前还坐不上喽。”
狮子不会和绵羊漫步草原,不同层次的人也难以一起把酒言欢。
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才会结识到什么的人。
有人井底观天,有人星辰大海,说到底,你能目之所及的风景决定于你自身的价值和层次。
你的实力才是你的底气
还是王小波一针见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工作的这几年,我也会有这样懊恼:
如果专业知识更扎实一点,在处理事情上也不会那么捉襟见肘。
如果自己能力够强,也许现在又是一番其它光景。
很多事情上的不如意,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实力匹配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优秀的人,世界之大,无不是他的去处,就算孑然一身也不忧不惧。
就好像我一个朋友要从国内数一数二的游戏公司辞职创业。
我劝他不如再考虑一下,毕竟薪酬待遇那么好,这一步踏错,可就都没了。
这位朋友是普通本一毕业的,很多规模大的游戏公司都是点名要985、211的,他一开始也只能选择小公司。
经过两三年的打拼好不容易被这家游戏大公司挖走,现在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听说他要辞职,我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他却笑了一笑说:
没的是工作,又不是我的能力,不碍事。
的确如此,自己的实力才是自己行走社会的最大凭仗,你有多优秀,就有多从容。
最好的关系,是“各取所需”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他自己也不无自信地说:
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剥光,一个子儿都不剩,然后把我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一支商队经过,那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
归根结底,人活一辈子,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耐得住枯燥,经得起波澜,不为外物所惑,默默耕耘自己。
自身有了价值,才有足够的资格与他人交换。自身的价值也决定了你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时代风云诡谲,万物在变,不变的是实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