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先生 2020.2.20 版权所有
孔子所推行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仁”。仁字在论语(正文不含篇名)之中出现多次,共有108次,“君子”出现107次,“道”字出现89次,“礼”字74次,“学”字出现65次,“德”字出现40次。所以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并在不同上下文之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先来整理归纳一下“仁”。
我用电脑工具,把《论语》中包括“仁”的句子过滤出来。每一行前面的标号是其在论语的第几篇第几节。其中第四篇的篇名是“里仁”,是取第四篇第一节的句首两字。排除篇名,一共有59节的正文里出现了“仁”字,共出现108次。由于有些句子在论语中本来就是重复出现的,可能是由孔子的不同弟子整理论语,然后汇总之时没有去除重复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为了强调该句。“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在第一篇和第十七篇重复出现。现把这些内容列于此,大家不愿细看的可以直接跳过去,放在这里以便后面讨论分析: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 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好了,我们开始分类分析,如果想仔细研究所有句子具体含义的同学可以找一本带白话解释的论语自己看看,现在读书App上好找,如果不想看,也不妨碍继续阅读刺猬先生的研究成果。
论语中包含仁字的,一共58节,有很多节包含多个仁字,我们为了找到孔子的仁的含义,把这些小节分一下类,先看看哪些可以先暂时不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至少有三种情况虽然提到仁,但我们可以先暂时不研究:
1、从上下文来看,虽提到仁字,并没有对“仁”本身有直接阐述或者本节内容和“仁”的关系不大,共26节:
1.6、3.3、4.3、4.4、4.7、5.5、5.8、5.19、6.26、7.6、7.15、7.34、8.2、8.10、9.1、12.20、13.12、14.1、14.6、15.10、15.33、15.35、17.1、17.8、17.21、20.2
2,(孔子的)弟子的话中提到仁,并且不是在和孔子进行对话时提到的,这些可以认为是弟子单独的观点,并没有孔子在当场确认,我们可以先研究孔子所说,这些弟子的阐述以后再研究(共6节):
1.2(有子)、8.7(曾子)、12.24(曾子)、19.6(子夏)、19.15(子游)、19.16(曾子)
3,引用古文或其它书籍的句子时,其中出现了“仁”,只有1节:20.1,也先暂且不论。
4,孔子提到仁,但是在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中,由于时代久远,我们现代人可能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包括政治环境和当时人的价值观等,这些现代人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隔靴搔痒的意思,一共有3节,也先暂且放下:
14.16、14.17、18.1
暂时去掉上述4类36节,余22节:
1.3、4.1、4.2、4.5、4.6、6.7、6.22、6.23、6.30、7.30、9.29、12.1、12.2、12.3、12.22、13.19、13.27、14.4、14.28、15.9、15.36、17.6
这22节里,我们看到,有些是说仁,有些是说仁人。说仁人的时候,基本说一个人的行为,我们把仁人的行为特征列出来,看仁人有哪些行为特征,共14节如下: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句为否定式,也就是说不能巧言令色。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否定之否定句式,就是肯定仁者的行为特征)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先暂放这里不表,其实含义非常深刻)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好了,我把“仁”的行为特征画一个图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
仁者的行为特征仁者的行为特征我们先放在这里,留做后文引用。
余8节,其中有3节带“者”字但我觉得不是指仁人行为的: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三句其中的者字可能有两种解释,一、者是指人,那么这句就是在说仁人的特征。二、者是“者也”句式的者,或表示停顿,如果这种解释,这句就是在描述“仁”、“知(智)”和“勇”的特征,并不是说仁人的行为。我取后者,因为仁、智和勇不一定的三个独立的人,一个人也可以是仁智勇同时具备的,所以把仁者、智者、勇者分开说有些故意制造对立的感觉,而“仁”、“智”、“勇”可以是人心的三种特性,当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放在一起比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这3节,可以认为是孔子对“仁”的直接描述:不忧、静、寿、乐山。至少不忧和静我们是基本能了解其意思的。寿和乐山,暂且不明白。
之后,我们看剩下的5节: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5 子曰:“(前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前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5节的内容比较难懂,下一篇刺猬先生带大家探讨。(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